所谓『别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儿了』,这样的观点。
如果你在搜索引擎里搜,能搜到一堆心灵鸡汤故事。
比如这个英若诚的故事:
他生长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吃饭都是几十个人坐在大餐厅中。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决定跟大家开个玩笑。吃饭前,他把自己藏在饭厅一个不被注意的柜子里,想等到大家遍寻不着时再跳出来。让小英若诚大为尴尬的是,大家丝毫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饭饱,大家离去他才蔫蔫地走出来吃了些残汤剩菜。
培训界的不少『大师』,名不副实,但总会有一堆粉丝,这会给他一种不可一世的感觉,自觉除他之外,每个人都与他相欠。岁月是把杀猪刀,一些大师会慢慢被杀猪刀撕了画皮,只好灰溜溜收场。这也是典型的把自己太当回事儿的原型。
我也经常给企业、学校讲课,培训师很多都是那种『太把自己当回事儿』的样子。在参加各种活动时,内心总是一个声音出现:『我是内谁谁谁啊,你们都不认识我一下?』
如果真有谁认出了我:『你莫非就是马老师吧。』我就似乎听到了水浒里各种英雄好汉们的声音『原来是宋公明哥哥』之后纳头便拜,超暗爽。
但过了一段时间我也就明白,这TM无非就是我一厢情愿犯中二病,人家恭维你一下,其实并没把你当啥。
似乎是那么回事,人啊如果太认为自己是个somebody,就会产生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挺毁自己的。
但是,你就会郁闷了。
『你之前那篇文章(见『阅读原文』)说要把自己当一回事儿,现在又说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弄得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2.
我们所信的多数道理,往往都是悖论。
比如,你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你为啥还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你说『功不唐捐,走过的所有弯路都会给你回报』,可你为啥还说『人生每个阶段做该做的事才不走弯路』
你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可你为啥还说『不要等到毕业以后』
你说『关键是你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导向最重要』,可你为啥还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过程才重要』
到这个话题,你说『你得把自己当一回事儿』,可你为啥还说『别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儿了』
你信了前边这个观点,那你还会不会信后边这个相对立的观点?
那怎么办,你说的两个观点似乎都有道理,
然后我们东方人就很奸很奸的想了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办法来解释,叫阴阳太极。
它告诉你的就是:『每个观点跟它对立的观点的结合,才完美。』
而且,这个阴阳鱼还牛在,白鱼里是黑眼睛,黑鱼里是白眼睛,用一句神奇的语言描述叫:
『阳在阴之内,不在阴之对』,来自《三十六计》
这话太神了,我崇拜死了,于是放到了我微信的签名里。
按照阴阳这种自圆其说的逻辑,似乎外国哲学家也解释过,就是朴素的东方辩证思想。
这样你整个人就好点了吧。
3.
你还会说:
『不,我还是不好。
其实,你说的是俩事
一个叫『把自己当回事儿』
一个叫『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这中间有个『太』,是程度的问题。
我只要知道了具体的程度,就是知道怎么样就可以不『太』了,我就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你得告诉我『太』是指什么?』
这事,跟『自恋型人格』有关
我得再说个故事,这是个科学实验。
德国心理学家Mitja D. Back在2010年曾经做过一个自恋型人格的实验。
参加实验的是73个心理学专业一年级的本科生,开始相互不认识,各自给大家做自我介绍,被录像记录了面部表情与身体语言,然后又做了调查自恋程度的问卷。
结果发现,自恋者给大家的印象“高开低走”。他们开始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随和、善良、开朗,衣着光鲜整洁,面部表情富有魅力,身体动作充满自信,语言风趣幽默又充满智慧,显得很有能力,善于活跃气氛,和其他人很合得来,特别是看着你的眼神相当迷人。
然而,学生们在进行了7次、每次2.5小时的活动后,对自恋者的评价就变成:不友善、不随和、傲慢、充满敌意……为什么自恋者一开始很吸引人,很受大家欢迎,相处7天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该实验的结论被发表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2010年第98期中)
从这个实验角度来看,往往是自恋型人格,会有一种『太把自己当回事儿』的倾向。而如果这种人格继续『太』下去,就会发展成『自恋型人格障碍』,其简单的表现就是:『老子天下第一,你们都是SHIT!』。
借用SHE的一首歌词就是
『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我只爱你,you are my superstar』
由此,我们可以画一根线。左边是『完全不把自己当回事儿』,右边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大家看这根线就明白,如果你的认知偏中间,那就是所谓的『健康自恋』。
而从『健康自恋』到『人格障碍』的分水岭。
是『关系』。
你是否在『把自己当回事儿』的同时,也把『他人当回事儿』?
这是衡量是不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的标准。
念之再三,铭之肺腑。(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重要的话说三遍』)
你是否在『把自己当回事儿』的同时,也把『他人当回事儿』?
你是否在『把自己当回事儿』的同时,也把『他人当回事儿』?
你是否在『把自己当回事儿』的同时,也把『他人当回事儿』?
如果能做到这点,那就是健康人格,如果做不到,……。
在此,我给一个Judith Orloff做的评估表(Judith Orloff是一美国心理医生,比较身心灵那种),评估你身边的人到底是不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 Does the person act as if life revolves around him?
他是否觉得所有人都得围着他转?
• Do I have to compliment him to get his attention or approval?
我要想得到他点赞,及必须得恭维他才行?
• Does he constantly steer the conversation back to himself?
谈话时,他是否总会把话题扯到自己身上吹牛?
• Does he downplay my feelings or interests?
他是否并不在乎你的感受和兴趣?
• If I disagree, does he become cold or withholding?
如果你不同意他,他是否变得冷淡或者霸道?
如果那人满足三条,那恭喜你,你身边就有一个『SUPER STAR 自恋狂』。
同理,你也可以自评一下,看看你自己是否『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我是否觉得所有人都得围着我转;
只有别人恭维我,我才会给别人点赞;
我跟别人谈话时,总会把话题扯到自己身上吹;
我并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和兴趣;
如果别人不同意我,我就会对他冷淡,或者搞他损他弄他。
如果你满足三条的话。……嗯,
我崇拜死你了,你就是神,我回回都给你点赞。
仔细看这个评估问题,你是否发现,问题的核心不是你是否自恋,而是,你是否真的把别人当回事儿。
4.
『嗯,我就自恋型人格了,我就不把别人当回事儿了,怎么地?』
是啊,如果不把别人当回事儿,对你没影响,那又有啥问题,老子天下第一,还不难受,多爽。
问题就在这里:
『太把自己当回事儿』的人,往往亲密关系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换句话说,跟他成为朋友可以,但只要你稍微亲密一点,你就会发现他要操纵你,要控制你,于是你就难受,只好远离他。所以这类人往往看上去朋友一堆,但能真心说话的,却很少。
当然,作为自恋型人格,如果你不在乎亲密关系很烂,你要的就是公众的浅层崇拜,那也OK。
否则如果你难受的话,就改变一下呗。
改变的方法,很简单。
当意识到自己是自恋过度,自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的时候,改变就已经产生了。
仅仅是『意识到』,后边的行动就自然出现。
真正能达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是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自恋狂』的,多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才不会否定自己,承认自己做了个傻X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