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四大名楼,相信很多人都去旅游打卡过,四大名楼之所以天下闻名,不仅是因为其建筑雄伟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的文化属性,四大名楼的每一座楼,都对应有流传千古的诗文佳作。
崔颢的《黄鹤楼》、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四首千古名作,四大名楼正是因此而天下闻名。
诗人刚才提到的这四首千古佳作,前面三首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已经有过分享,所以今天的内容,咱们就来聊一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言绝句,是无数人童年时代的启蒙之作,我小时候就背过这首诗,虽然不知其意,但却可以倒背如流,上学后经过老师的解释,才明白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20字,却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如果有机会登上鹳雀楼吟诵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
诗人一直以来,《登鹳雀楼》这首作品存在两大争议,首先是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之涣”,有很多种说法。当然我们现在,一般都认为是王之涣,但是关于《登鹳雀楼》的作者之谜,早在唐代就埋下了争议的种子。
根据史料记载,王之涣生于公元688年,于742年因病而亡,在他去世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744年,一位叫芮挺章的文人编撰了一部名为《国秀集》的唐诗选册,其中收录了王之涣三首诗作,同时也收录了《登鹳雀楼》这首作品,但标注的作者,是“朱斌”。
由于芮挺章名气不大,《国秀集》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力,到宋代时,著名学者司马光等人力挺王之涣,大学者沈括则提出此作是一个叫“王文涣”的人所写,自此以后《登鹳雀楼》的作者就始终存在争议。
诗人《登鹳雀楼》的第二个争议,是“白日依山尽”的“白日”二字是何意。最通俗的解释,白日,就是太阳,意思是太阳依山而落,黄河朝着大海奔流而去。很多人就说,难道还有白色的太阳吗?这里的“白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白日依山尽的“白日”,绝大多数的书籍中都解释为“夕阳”,因为“依山尽”的意思就是沿着山峦缓缓降落,那自然只有夕阳西下的时候、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但为什么是“白日”?夕阳难道不是火红或者金黄色吗?
诗人有人说,很可能王之涣看到的,是夕阳透过云雾从而产生了“白日”的视觉感受,但是这种说法有点太过于牵强,因为按照一般的常识来看,夕阳西下的时候即便有云雾遮掩,也只会产生霞光万丈的效果,如果有看到过“白日”效果的朋友欢迎留言说一说。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白日”是王之涣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因为在古文中“白日”有“日光短暂”之意。比如先秦时期宋玉有诗云:“去白日之昭昭,袭长夜之悠悠”,这里的白日就有时光易逝的含义。
诗人如果按照这种解释,那么“白日依山尽”的意思就是:白天升起的太阳转眼就落下了山,时光就如黄河的浪涛一样涌向大海。
也就是说,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是为了表达太阳从东方红日转向夕阳落山的这样一个过程,而并非是指白色的太阳。
当然,也有北方的网友说白色的太阳真的存在,比如唐代高适的诗中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方的冬季如果遇到沙尘天气,太阳就会呈现出白色的效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