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局限和节制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我们的视线、活动以及接触的范围,其圈子越狭窄, 我们就越幸福;圈子越大,我们感受的焦虑或者担忧就越多。因为随着这一圈子的扩大,我们的愿望、恐惧、担忧也就相应增加。
所以,甚至盲人也不是像他们先验显示的那样不幸,这一点可以通过他们的那种柔和、几乎是愉快的宁静表情得到证明。
同时,由于这一规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后半生比前半生更加凄凉痛苦。
因为,在我们一生中,我们关系和目标的范围总是不断伸展。在儿童期,我们的视野只局限于周围的环境和狭窄的关系。到了青年期,视野明显扩大了; 进入成人期以后,我们的整个生命轨迹,甚至最遥远的联系、别的国家和民族,都被纳入我们的视线之内; 在老年期,人们的目光所及包括了后代一辈。
所有局限制约——甚至精神方面的——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原因就在于意欲受到的刺激越少,我们的痛苦也就越少。
我们知道,痛苦是肯定的,而幸福则纯粹是否定的。限制我们的活动范围就能够消除刺激我们意欲的外在动因, 而精神上的制约则可以消除内在的动因。
不过, 精神上的制约却存在一不足之处: 它为人们的百无聊赖敞开了门户,而无聊却是人们无数痛苦的间接根源。
人们为了驱赶无聊, 不择手段地寻求娱乐、社交、奢华、赌博、酗酒等等,这些带给人们的只是各式各样的懊丧、不幸以及金钱损失,“人们无事可干的时候难以保持平静。”
相比之下, 尽可能的外在限制更能增进人们的幸福,这些限制甚至是幸福所必不可少的。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一个例子看得出来: 田园诗歌——这些唯一注重描绘人的幸福的诗歌——主要且一成不变地表现那些在狭窄环境过着简朴生活的人们。我们在观看那些所谓的风俗画时会感到某种愉悦之情, 其原因也在于此。
因此,我们生活的关系应该尽可能的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只要这不至于产生无聊, 都会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为这样,我们就更少地感觉到生活, 并因此更少地感觉到生活的重负, 而重负本来就是生活的本质。
这样,生活流淌就像一条波澜不惊、没有漩涡的平静小溪。
(那么,如此说来,井底之蛙是不是会有更加快乐的人生呢?无论如何,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未必是坏事,有多少人渴望不受纷扰复杂的俗世人情的打扰,去过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人的生存如此不易,人性又是如此复杂,如果你可以一人一书一茶一世界,有自个儿的净土,有自个儿的快乐,清净自我,自在超然,便是幸福的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