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个职业,真的是越当越胆小。胆小是因为敬畏。因为你很清楚,你眼皮子底下的一个又一个生命,其实就是未来社会的雏形。成长的过程美好,结局才会美丽。多理解,多看见,多支持,多赏识,这个世界才会精彩缤纷。”
读到这一句话,颇有感触。刚参加工作那会儿,除了满腔激情,什么都不懂。无知者无畏。不停地学,不停地做,折腾自己,也折腾学生。在小学,只要舍得折腾学生,很容易看见效果,尤其是卷面上的分数。面对着封闭的边远小镇的老师们,我这么一折腾,自以为就真的成了别人口里的“优秀教师”,胆子更大,折腾得更欢,从来没有想到去询问学生:他们是否喜欢老师的折腾。
当我来到县城时,收敛了很多,小心了一阵子,埋头学习,然后就在班级低调实践。那个时候的小心,并非敬畏学生,而是担心其他老师的评判。我是一个“优秀老师”,必须做出优秀的成绩让大家看见我,认可我。
六年之后,来到了现在的学校。前三年的心态跟县城差不多,小心翼翼地工作,就是为了干出成绩,在大城市站稳脚跟。2014年做分享式教学研究,跟着欧读张文质老师的生命教育丛书,眼里开始真正有了学生,内心深处对所有的生命都开始抱着深深的敬畏感。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与包容做得很足。通过那一届学生,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不是老师为了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工具,而是通过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来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相互滋养,而不是相互消耗。
又一个十年快结束了,我真的是越做老师越小心。面对浮躁的社会,面对家长的焦虑,面对孩子的顽皮,面对各级各类的考核,每做一个决定,我都要思考,我有没有别其他的因素带偏?这个决定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正向促进的决定,还是负向限制的决定?如果负向反馈多于正向反馈,就需要反思和调整。我现在带的这个班级,孩子过分活跃,自我中心意识过分强烈的孩子就占了好几个,随时都可能把老师引入负面的反馈中。尤其是进入六年级的孩子,青春前期的躁动,更容易让班级浮躁不安。如何让自己稳住,让班级稳住,让孩子的心稳住,确实需要对每一个生命最深切的关怀。
小心,小心,小心,是因为我小小的心里装着一群大大的生命。对每一个孩子最大可能的发展负责,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幸福绽放,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到行动上。落到看见每一个生命的每一次行动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