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小学生以博士水平的成果赢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奖的报道在媒体很火。作假从孩子做起。但是这个新闻并没有让人大跌眼镜什么的,因为很多人已经见怪不怪了。
对中国而言,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作假。作假耽误了教师们的青春,也毒害了一代一代的青年学生。
2018年研究生复试中,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领导涉嫌篡改多名考生复试成绩,引发广泛关注。
2019年2月翟天临学术门事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2020年6月仝卓“身份造假”事件曝光,个别当事人涉嫌犯罪。
然而,作假的成本太低,即使被发现了,又能怎么样呢?大不了,院长我不做了,我还是明星。
科学网博主李东风2020-7-17的博文写的是教育硕士开题的感受。最后结论是:“开题就是师生的一次不得不走的过场而已。这实在是教硕的悲哀。”
科学网博主程新2020-5-31的博文题目是“教学改革课题,到底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博文揭露高校里的教改课题,什么事也干不了,最后花钱在水刊上发表壹两篇文章结题。在高校,如果你不是领导,一个普通教师,有什么权利对教学指手画脚呢?改革更谈不上了。
中国这样的研究很多,明知什么意义也没有,也能拿到国家基金资助。
每学期初,某大学教务处都会发布通知,要求各单位制定本学期的听课计划。其中有领导听课计划,不少于12节;督导听课计划不少于12节;普通教师听课计划,不少于6节。上面时间地点课程名称授课人姓名应有尽有。期末,教务处又要发出通知,上交纸质听课记录表。于是我们常见这样的景象,大家互相打听听课计划中的细节问题,比如专业班级等等。干什么?完成听课记录表。
对于普通老师而言,科研、教学、学习强国、双周学习、各种会议,加上上有老下有小,大事小事一地鸡毛。那有空互相听课呢?但是教务处的任务不得不完成,于是造假成了自然地选择。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对加强本科教育再次“加码”。《通知》要求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清考是指,大学一门课程结业时,若期末考试没有通过,然后参加补考也没有通过,但学校又不允许重修,或重修考试仍然没有通过,于是就在毕业前再给学生一次考试机会。有的学校规定,如果清考也未通过,就不能取得毕业证。实际情况是,清考仍过不了的寥寥无几。清考的目的就是让你赶紧毕业。
2020年7月教育部发文,严查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造假。毕业数据造假,在高校是心知肚明的事情。早在2009年7月12日,天涯论坛上作者“酱里合酱”发帖子说“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就这样,“被就业”一词诞生了。
“被就业”,中国特色黑色幽默。在当今高校统计就业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毕业生“被就业”,即学校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了。
现在各种学生竞赛多如牛毛。电子设计大赛、人工智能大赛、物理实验设计大赛、等等。学生参赛获得成绩不但有助于学生综合测评、考研加分,对老师晋级、考核都有好处。某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近年参赛成交好,总结经验时领导感慨道:电子设计大赛就是考指导老师的,学生只要答辩时侃侃而谈就可以了。无独有偶,某省级物理实验大赛,学生参赛时电路都没调通,只做了个ppt报告,仍获得三等奖。原因是,评委们认为,应在各学校间平衡一下成绩。
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作假?比如本科生毕业论文。本科生毕业论文为什么让老师们又爱又恨?个中缘由你自己去体会吧。再比如,党支部活动作假,双周学习作假。如果说作假有点言过其实的话,那么形式主义总不过分。形式主义是不是作假?我认为是。形式主义的东西照样耽误了教师们的青春,也毒害了一代一代的青年学生。
建设高水平大学?先打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