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看到一篇顶在风口浪尖的文章《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我儿子才33,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有户口残疾也行 》,文中提到北京各大公园的相亲角,有一群为了儿女为了自己而奔走寻找相亲对象的人们。在那里,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来,有的人悻悻而去,有的人奔走忙碌,真正可以相亲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
整理出2个关键词,“相亲”、“门当户对”。
如今,已经恋爱自由的年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去选择相亲呢?“相亲”并不是这个时代的特有产物,相亲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那时各种灯会、集市尤为盛行,年轻男女之间交际较前开放,通过各种节日集会相识的机会增多,见过双方父母就可以办成亲仪式了。再后期的,秦汉一直到宋朝,顺应产生了专职的媒人,由媒人牵线搭桥,双方家庭同意就可以成亲,这就是当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至清末民国,女权盛行,恋爱甚至是婚姻完全自由、自主。到了如今现代年代,相亲也变成了社会认可的一种交友方式,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圈子很小、工作很忙,都是现在社会中再普通至极的事情。
恋爱看眼缘,结婚谈条件,并不是中国社会的唯一标准,其他国家也在同样运用“门当户对”原则进行择偶甚至是结婚。日本人找对象也存在地域歧视,东京人往往不愿意找外地人,理由是生活圈子不同,共同话题少。《东京女子图鉴》充分反映了当代日本的现实,自称不婚主义的男子背着女主(非日本大城市)娶了来自东京的富家女。而在民族多样、信仰多样、阶层分化严重的印度社会,也有更为精确的综合评分体系判断对方是否可以走入婚姻。在泰国,结婚也是需要准备聘礼,并预备新房,并且十分重视父母的意见,尤其是母亲的意见。而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德国,也存在地域歧视问题,并且重点的考虑因素是收入。在中国,社会越来越发展,生活也变得越来越艰难,房子很贵、工资很低,要获得安稳的生活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这时,这些老人以过来人的身份站了出来,替儿女们在各种渠道中间做筛选器,这并没有错。老人们在以他们的父辈或者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价值观——“门当户对”作为筛选原则。门当户对并不是全无道理,因为人在盲婚哑嫁的时候,没办法了解对方,而门当户对可以排除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在婚姻关系中,两个人相识的渠道并不重要,要求门当户对也不是主要问题,没有爱情基础的门当户对才是最大的问题。你算计我,我算计你,最后变成了一场利益婚姻,这种婚姻往往只有失败,耽误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本文系半撇私塾新媒体创意写作项目里程碑作品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