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

作者: 东山草 | 来源:发表于2024-05-19 23:21 被阅读0次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几乎是眨眼间,孩子们长大了,要成家了。

中专同学F儿子结婚,很早就打来电话邀请参加婚礼,说顺便与同学们聚个会。五月十八日花夜,十九日正酒。看了下,正好是周末,时间刚刚好。F说:“十八号就来哈,羌族婚礼的花夜最热闹,还可以与同学们耍一下。”

说来惭愧,做了羌族媳妇二十多年,我却是不知道羌族婚礼的习俗和规矩。当年某人两个弟弟结婚,因为办得简单,有些习俗是没遵从的,加之其他种种原因,没看过婚礼过程,这次算是开了眼界。不过,婆婆说这只有小部分是羌式婚礼的规矩,有一部分是现在新兴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羌族婚礼,但我们觉得还是大开眼界。

婆婆说农村办喜事(娶媳妇嫁女儿) 一般要闹腾三天,第一天是花夜(男花夜和女花夜),男女双方各在家款待亲朋,新郎父母向宾客敬酒二巡。“女花夜”羌语称“居赫喜”,即“嫁女”,男家到女家“过礼”,新娘接受父母亲友簪花,向亲友跪拜。然后开宴,晚上喝杂酒、烤全羊、唱歌、跳锅庄。男方家里也有亲戚朋友,但这一天女方家里最闹热;第二天正酒,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去,中午是正席,下午和晚上烤全羊,喝咂酒、跳锅庄,女方家里冷清下来,男方家里却热闹起来;第三天回门(新婚夫妻到去女方家),一般当天就返回夫家,这一天还要谢客,就是主家准备席面宴请这几天帮忙的人。婆婆说这其实也是简化过的,没以前那么复杂了。

F儿子的新娘是正儿八经的羌族人,大约是为了省事,两家是伙在一起办的酒席,包饺馆子,很多仪式省略了。即便如此,在我们这些外来人看,还是挺繁琐的。

十八日的晚宴上,新娘娘家组队跳民族舞蹈,羌族民歌,祝福新人幸福美满。天黑了,烤全羊开始了,火光映红了一张张笑脸。杂酒摆上来,开坛之后按比例兑上开水,一根根长长的竹管插进酒坛里,亲友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先上前喝一口。音乐响起来,拉成一个圆圈,围着火堆跳起欢快的锅庄。眉山过来的同学Z去喝了两口杂酒,说味道甘醇,怂恿其他同学也去尝一尝,却无人响应。

十九日正酒,重头戏是清晨在古羌城开城门仪式后的送亲和接亲。

但最让我们震撼的还是古羌城的开城仪式,据说开城仪式已经搞了好几年,每天上午九点准时开始,我却是第一次观看。伴随着震天笛声、号角和羊皮鼓声,古羌城门徐徐打开,长长的、鲜艳的羌红从高高的羌碉城楼顶缓缓下落,威严神圣的释比盛装开坛,在《中国古羌城》城歌豪迈气势下,身着民族盛装的羌族美女双手托举巨幅羌红,缓缓走出大门,走下台阶,立定两旁。气势雄伟的城墙、磅礴浩荡的城歌,古典而又庄严,将中国古羌城的恢宏壮观发挥到极致。

开城仪式

开城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家至亲们爬上古羌城,举行送亲和接亲仪式,跳沙朗舞。

送嫁妆

回到酒宴上拜堂,新郎新娘簪花、挂红,这些是我老家没有见过的。当然,也少不了新郎新娘给双方父母敬茶的环节。

簪花仪式开始,新人跪在堂前,由司礼先讲话,无非是对新人的祝福、对亲朋的感谢之类的话,然后由另一个司礼喊礼,喊道谁,谁就拿上鞭炮、两支花(纸做的,用竹棍或者削细的木棍穿插,颜色红黄绿都有,很有些像古时状元跨马游街头上带的那种,只是没有那么鲜艳,也没有那么精致)、一块红布(很长)走上前去,把鞭炮交给主家指定的人去放,接着给新人插上花(新郎必须要戴帽子,否则花就没地方生根啦),左右各一支,再把红布给新人从左面的肩膀到右面的腋下拴好(或者从右至左),最后是坐下接受新人的磕头。

很多人都不愿意坐下接受新人磕头,这时旁边便有人把簪花的人硬拉过去按住坐在堂前的椅子上,让新人磕头,一般磕四个头(当然能去给新人簪花的都是本家的、舅家的或者是族里的长辈),至此一个人的簪花便算结束。这样的程序要重复若干次,长辈越多,跪的时间越长。还有那种平常爱捉弄人的平辈或者其他人,去抓上几把玉米粒(更有甚者弄些碎玻璃),撒在新人的膝下,那滋味可就不好受了。

簪花结束后,杀鸡,拜堂,撒糖和核桃花生瓜子,最好是抢得越激烈越好,可惜昨天没人去抢。仪式结束后摆宴席,一直吃到天黑,晚上跳锅庄,放礼花,煞是热闹。

午饭后,同学们陆续告别,返回各自工作生活的地方,继续为碎银奔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婚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mpn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