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2017

我的2017

作者: 闻霈 | 来源:发表于2017-12-30 01:48 被阅读83次

    昨天,在地铁上看到一则公益广告,内容是这样的:情侣谈恋爱时,男的在沙发戴着耳机听摇滚;结婚后,男的依然坐在沙发看手机,桌上酱油倒了也不扶;到了中年、老年,男的一直保持在沙发看手机的姿势,最后墙上挂了妻子的遗像,他还在看手机……最后的广告词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看完后,我只想给创意和文案打0分,什么玩意呀?如果最后的广告词是“选伴侣时一定要睁大双眼”“或者婚姻不幸及时止损”之类,还微微有点切题和内在逻辑,也会60分及格。“时不再来”跟手机没有半毛钱关系,比尔盖茨和马爸爸们过完2017也会跟我们一样长了一岁,没有因为一直在干“大事业”而被时光饶过,不管干什么,时间都不会在你身上停留。

    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说“浪费时间”“悔不当初”呢?我活到现在,对过去越来越坦然了——不管过去是“颓废”掉了还是“进取”掉了,我都觉得很坦然,从来不后悔。科学上有四种重要尺度,分别是定类(nominal)、定序(ordinal)、定距(interval)和定比(ratio),我的上述感觉大概源于将生活内容在“定序”和“定比”方面进行了“同质”化,没有优先和侧重,也没有进行价值的分量衡量。

    这一年我活得很没有“轻重缓急”,因为实在没有标准去界定何为“轻重缓急”。我既看各种刷IP 的电视剧,也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既写杂文散篇,也编三俗笑话;周末在厨房忙活半天作出勉强能吃的两菜一汤,也能哼哧哼哧做上半天财物管理的计算题……我从没有觉得任何一件事情不值得做,也没有觉得什么事情凌驾于一切其他事务。说句不怕自己骄傲的话,我觉得在上述各方面做得还不错。

    曾几何时,我是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拥趸,后来放弃了。悲观主义虽然让人清醒,但毕竟活得有点死气沉沉和过于桀骜,所谓“过洁世同嫌”,更何况随着对世事人心的了解,我怀疑一切的学说都带有自我开解的倾向,好比内向的人觉得与人交往不如独处之高洁,外向的人觉得人情练达即文章,厌世的人觉得人世无意义不值留恋,贪恋尘世的人就觉得花花世界看之不足……叔本华对人生定性让人丧气“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公理和前提去接受也可以作为一个既存问题去解决,想办法解决才是更好的出路。我从未在琐碎中放弃寻求“解决”掉这个问题的出路,如果叔本华还活着,我倒是想和他谈谈,顺便讲自己发现的“同质化”的生活哲学对于解决他提出的问题恰好对症——他的悲观源于将生活断层化,解决之道大概就是将生活的轨迹看做所有点的集合罢了。

    如果说2017年我有任何实质的进步,那么就是总结出了“同质化”的生活理念,并觉得它对于解决“不快乐”、“大多数时间不快乐”或叔本华式生命悲剧很有效果。在寻求生活的出路方面,名人先哲们和我是平等的。虽然佛教有“消弭分别心”的主张,《金刚经》上佛陀打坐化缘的故事都有这个道理在里面,但没有明明白白讲出来,世人参了十几个世纪都不能用以指导生活。

    今年我常对自己说,也常对身边人说的一句话:要活在生活中,不要活在生活之外。我甚至还将其翻译成英文,作为将来一天我的生活哲学走向世界时的slogan——Live in your life,but not out of it.(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自娱自乐)。好为人师是很讨厌的,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感悟,绝无一点要教育人家的意思。

    当然,任何一种理念都要有严格的界定,短短数语不可能解释清楚。只是,再不清楚也不能将其理解为“永远做自己想做的的事情”这种肤浅的鸡汤。有一天,我翻阅简书时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她本来报考了CPA,但经过两个月的学习感觉很痛苦,自从开始写作就觉得很轻松,找到了真正的热爱之类,于是果断放弃CPA,要把精力放在热爱的事情上。说实话,看完这篇文章后,我对本文作者鄙视得无以复加,于是乎,我就决定要老老实实考完CPA。这里面有什么因果联系呢,我只是想证明她说的那一套简直就是狗屎。

    罗素说,不经检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2017年过去了,我老老实实地检视了一番,做成了一点点事情,不足以有成就感。最后,用王小波的一句话总结——“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这样的经历:做成了一件事,又做成一件事,逐渐地对自己要做的事有了把握。”

    希望2018,能进步。

    另外,在码字的过程中我简直要咳出血来了,空气污染真是快要了人的老命。希望2018,空气和水都干净一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20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mqg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