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案主本身也是一位咨询师,她说她做过两三次的个案,她以为自己好了,可是最近又有些反复,于是老师决定从她父母的家庭开始追溯。
老师让按案主先把母亲的家庭关系整理出来,请案她去找相应的人出来扮演角色。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案主越来越伤心,在她内心,她 他很心疼妈妈,他说他都觉得她妈妈很可怜。
母亲的原生家庭
案主的母亲,8岁失去了妈妈,9岁失去了爸爸。当在讲述母亲这段艰难的童年时,案主情不自禁的又哭了起来。
站在远处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母亲,老师说:“难道你不觉得你母亲很伟大吗?当时那么难,她没有学坏,没有死去,她活下来了,是不是很了不起!不要用怜悯的眼光去看待母亲,当你可怜她的时候,我们就把自己变得很狂妄,变成我们是大的,母亲是小的,然后我们摸着她的头说:你真可怜!这不是一个与母亲相处的正确方式。相反,我们应该谦卑一点,对我们的父母保持敬畏之心。”
父亲的原生家庭
父亲的爸爸,既她姥爷,有两段婚姻。大姥姥和姥爷生了一个女儿,未成年就夭折了。后来姥姥跟姥爷也分开了。
二姥姥跟姥爷结婚后,在老爷快50岁的时候生了案主的大伯。老爷晚来得子,对大伯万般宠爱使得大伯变得好吃懒做。后来,姥姥姥爷又生了案主的爸爸,在之后姥姥姥爷又生了案主的小姑,还有小叔。
这就是整个父亲的家庭关系。老师从这段关系中,给我们解读到:
首先,因为姥爷有两段婚姻,而第1段婚姻里姥爷失去了他们的孩子。 然后因为各种原因,最终与大姥姥分开了。
所以在第1段婚姻关系里,姥爷对大姥姥,他的前妻是有愧疚的,带着这份愧疚走进第2段的婚姻,那么,第一段婚姻,那个家的位置永远都会在姥爷的心里占据一席之地。所以,任何人如果要跟有过一段婚姻或有过一段深刻感情的人一起生活,必须允许他心里留有前一段感情的位置,并且尊重他前一段感情的那个人。如果做不到,这段婚姻一定会有很多问题。相信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案主的姥姥没有办法理解,一定是有很多怨言的。
另外,因为老爷在第1段婚姻里失去了孩子,第2段婚姻里,在晚年得到一个儿子,他必然会对儿子有过多的宠爱,而因为对第1个儿子的宠爱,必然会忽略其他的孩子,包括案主的爸爸。这样,就让案主的爸爸感觉到不公平,然而他又没有能力去抗衡,于是长期处于暴躁愤怒的状态,爸爸的性格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形成了。
案主的原生家庭
案主有一个哥哥,她排行老二,下面有一对 龙凤胎弟妹。一说起她这个龙凤胎妹妹,案主哭得更伤心了,因为妹妹一岁的时候坠井身亡,当时她6岁,父母交代她照看时出事的。
当老师还原现场,拿麻布把妹妹一盖上,看了一眼妹妹,案主立马感觉到了冷,仿佛感受到了妹妹当时的感受,与妹妹有了连接。我们给案主披上毛巾后,她躲到了角落里低声哭泣。当时的她只有6岁,她害怕极了,她举手无措又不敢声张,只好躲起来悄悄地哭泣,案主很好的跟着老师穿越到了过去,还原了当时她的状态。
老师让她过来跟妹妹做正式的告别,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当时你只有6岁,你跟6岁的小孩是没有照看孩子的义务的,你不是你妹妹的监护人,责任在你父母不在你身上,这不是你的错,懂吗!老师让她重复着这句话,让她知道,她不需要为妹妹的离去买单!
妹妹的离去是案主最大的卡点,老师通过现场重现帮案主清理了过去,从而解决了她对妹妹,对妈妈愧疚的问题。
“我”与父母的关系
对于母亲,案主一直对妈妈心有内疚,心生怜爱,身上一直都背负着太多的责任,使她觉得莫名的疲惫。但这并不是一个女儿对待母亲的正确方式。所以老师通过对母亲家庭的梳理,以及妹妹离去的情感处理,让案主放下对母亲的内疚与怜悯,做一个存粹的女儿的身份。
关于父亲,案主一直处于又爱又恨又怕的状态。她渴望得到父亲的爱,又惧怕父亲暴怒的指责与谩骂。但从父亲的原生家庭里,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父亲的不容易,父亲的苦闷,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父亲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当我们理解了以后,就可以放下所有顾虑,相信爸爸还是爱我们的,我们可以跨越心理障碍,去主动跟父亲链接。
于是,老师请爸爸站在远处,对案主说:女儿,对不起,是爸爸没做好。原谅爸爸的有限,但是爸爸是爱你的,你可以原谅爸爸吗?像之前的个案一样,老师让案主自己去靠近她父亲,直到她努力的走到父亲跟前,终于把头搭在父亲的肩膀上放声大哭。这个时候,案主总算是跟父亲连接上了。
案主与父母的关系因此更近了。
通过看父母的原生家庭,我们从更高维度去理解我们父母的不容易,我们理解到,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如果我们爱父母,那就尝试走进他们的原生家庭,去理解它,读懂它,去敬畏我们的父母!去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
(1.5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