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职场|体制内工作逾十年,酝酿辞职教会我的事

职场|体制内工作逾十年,酝酿辞职教会我的事

作者: 豆迪 | 来源:发表于2017-07-24 15:44 被阅读59次

    2011年,史蒂夫.乔布斯去世时,我看到了这则苹果“think different”广告。


    乔布斯本苹果Think Different非同凡想广告_腾讯视频

    反复看了很多遍,背下了全部台词,那句“the round pegs in the square holes”(掉进方孔里的圆桩)太适合形容当时的我了。

    2005年大学毕业后,我沿着父母的规划进入体制内工作。冥冥中感觉自己并不适合这里的氛围,好在满足了留在北京的愿望,便接受了这样的安排。

    刚开始,对工作的新鲜感和一贯的自我要求,促使我尽量挖掘工作中的挑战,不断学习提高,似乎要告诉自己这份工作是有价值的。

    工作两年后,因为表现还不错,从基础岗位调到了一个对语言表达和事务处理能力要求很高的岗位,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我坚持每晚总结一天的工作,对自己没处理好的事,说得不妥的话进行梳理、更正,甚至模拟演练。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得心应手后,我成为了小组组长,组员里有曾经带过我的前辈,也有先于我参加工作的同事,从管好自己到成为一个小小的管理者,这又是新的挑战。现在想来,我没有辞职,除了自己的决心不够,骨子里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外,还可能因为工作中不断有新挑战需要应对,不愿意再去为了改行下额外的苦工夫,时间便不知不觉流逝了,这是题外话。

    表面的努力和顺利粉饰不了内心的波动,那些刚参加工作时冥冥中的感觉慢慢浮出了水面。是的,我就是那颗掉进方孔里的圆木桩,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这样说也许太严重,但也差不多吧。

    在一些级别比较高的领导面前,我总能感受到一股莫名的畏难情绪,我不擅长和他们闲聊,更不会溜须拍马。除了工作,我不知道还能和他们说什么,单独相处时为了避免尴尬,想找点话题又不得要领,说不到点儿上。我不喜欢自己这样,究其原因,可能是从小到大对老师、对权威的畏惧心在作祟,再加上体制内等级分明,强化了这种心理。

    在同事眼里,我又有些特立独行,大家讨论的话题我经常不感兴趣,我自学英语、备考MBA之类的行为也很难找到共鸣。

    在工作上,我似乎也不够周全、老练、圆滑,直言不讳得罪了人也不知道。

    总而言之,我不适合在体制内工作,更重要的是,按部就班又相对单一的环境,只会让人越来越狭隘。当上领导又怎样,不过是一条一眼能看到底的路,没有新鲜感,也没有希望。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我想改变,而改变又仅限于想象和抱怨。

    之后,我参加了一个为期半年的脱产培训、紧接着结婚生子,时间就这么来到了2014年,我成为了妈妈,在家里休产假。

    一天,我的同事来家里看我,说起工资太低、在北京的花销大,连随便买点水果都要好几十。她结婚早,又掌握财政大权,而我之前对钱完全没有概念,想来她的说法一定有道理,又想到有了孩子将来的花销更大,便对自己工作又多了一层不满意——工资低。

    似乎改行有了更加充分的理由,我开始认真思考起突围的可行性。结果可想而知,我没有过硬的专业背景,30+的年龄又刚生了孩子,没有时间和精力上的优势、工作经验对于别的领域价值并不高,找一个薪资更高的工作又谈何容易。

    那段时间,初为人母的辛苦以及工作上的迷茫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庆幸自己没有被压力击垮,而是积极地去寻找出口。

    通过广泛的阅读、不间断地思考以及休完产假重返工作岗位的经历,让我慢慢理清了思路,原来无论是关于工资水平、个人前景还是人际关系,我一直在以外部的标准来评估自己的工作状态。

    1、工资

    先前觉得工资低除了同事之间的互相影响,也来自与MBA的同学和其他行业的比较。后来,我开始学习理财,把一年的家庭收入(包括工资和被动收入)和支出进行比较,我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到买几十块钱的水果也要心疼的地步(后来回忆,那位同事应该是有房贷压力),当我学着扩大被动收入,建立消费理念后(我的消费理念一句话概括为注重日常生活的整体品质,不追求某一方面的奢侈享乐),对于当前的收入我表示谨慎乐观。换句话说,我必须面对一个事实,我的薪酬和我的能力现状是匹配的。

    2、个人前景

    我一度进入事业的低潮期,找不到突破,重复而繁忙的工作,不但谈不上自我提升,还有陷入安于现状的危险。而这种感受是不是又落入了对体制内工作的刻板印象呢?我暂时改变不了工作本身,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工作状态,在自我提升和工作上找到关联和平衡。

    练习写作就是突然琢磨出来的与工作关联度高,又能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方向。除了用业余时间写东西外,在工作上我也开始研究学习各种文件材料,以前束之高阁的文件现在越来越能看出门道和价值。

    我还刻意找一些中央的文件和习大大的讲话来学习。比如,今年5月 “一带一路” 国际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里提到 “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 这句话既寓意了推动互利共赢的宗旨,又与会议地址雁栖湖巧妙结合,还给人以生动的画面感,让人印象深刻。

    很幸运,最近一年我借调到一个临时机构,在大“笔杆子” 的直接指导下从事文字工作,算不算天助自助者?

    3、人际关系

    重返工作岗位后,我发现以前不怎么互动的同事,因为有了育儿这个共同话题,亲近了许多。有位男同事,以前觉得他性格有点奇怪,后来因为我们的孩子年龄相仿,在食堂吃饭碰见了便会聊上几句。他告诉我他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带着老婆儿子出去玩方便又实惠,四环里的博物馆都逛遍了,还向我推荐了朝阳公园东门的国际金融博物馆,因为可以现场感受一下一百万人民币有多重,我顿时觉得他是位特别屌的好爸爸。

    还有一位之前完全没有工作交集的同事,因为都用kindle,便互相推荐书单、找书渠道、实用APP,一来二去也熟悉起来。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我慢慢放下包袱,不刻意追求面面俱到,轻装上阵,遵从自己的喜好和感受,效果反而更好。

    在对待上级方面,有人说名利场上,平视下才有交锋,交流甚至交心。“直呼其名”是一个保持平视的有效方法,想象一下,把张局长叫作张旺财,把李处长叫作李铁柱,感觉不一样吧?

    好吧,我的内心还没强大到对领导直呼其名的程度。但是我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度和见识来增加自信心,在心里与对方保持平视。

    有一次单位开会讨论建设一个工作平台的事,在结合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方面大家各执一词,有的说在概念上创新,有的说从功能上创新。轮到我发言时,我没有立即表态,而举了支付宝和微信的例子。我说最近看到一则新闻,美国硅谷感受到了来自支付宝和微信的巨大挑战。支付宝和微信最开始只是保障支付和即时社交的单一功能软件,而且并非首创,但他们都不约而同把自己逐渐打造成了多功能平台,可以理财、缴费、消费……满足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今天的成绩对硅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但是,无论是支付宝平台还是微信平台,上面的各种功能基本上都不是阿里和腾讯自己发明的,他们所做的是把各种既有的功能和软件整合到了一个平台上做大做强。那么,还原到工作平台建设上,也不应该玩概念,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将现有分散的与工作相关的软件系统、功能、资源、数据整合起来,这个从无到有建设平台的过程本身就是巨大的创新。

    上面这段发言,可能对业界人士来说再正常不过,但放在我所工作的领域却能通过类比产生很强的说服力。那一刻,我的表达一气呵成,我是自信的。这种自信源于我不再局限于工作上的一亩三分地,广泛地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视野的广度高度和深度。

    以前,我对领导敬而远之,现在我学着从他们身上看到优秀的品质。有一位局级女领导非常自律,她坚持订阅China Daily,为了参加运动会,抽空在办公室里练跳绳,为了保持皮肤白皙只喝白开水。还有一位处级女领导,工作到夜里2、3点仍然能保持清楚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临时通知她开会,只需稍作准备便能做到脱稿汇报半小时,对工作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关键是工作再忙她都能保持洁净的妆容和一丝不苟的发型。还有一些领导,坚持每天7点到单位看书学习,讨论部署工作思路清晰、论证有力,表达流利,让我看到了做人做事的更大格局和空间。

    在和工作慢慢建立起和谐关系的过程中,我学着摒弃外部给我的压力和要求,乃至一些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世俗评价标准,认真倾听内心的声音,遵从内心的真实需求,勇敢地承认并面对自己的缺憾和问题,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核心价值。

    能否完成华丽转型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我确定自己正开始拥有并将继续巩固把握自己事业和人生方向的力量。同时,这股内心的确定感本身就是充满幸福和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职场|体制内工作逾十年,酝酿辞职教会我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mub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