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纸为桥:日本制纸石卷工厂灾后复生记》是读的第一本“读库”出品的书。小小的、轻轻的口袋书,讲述的是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制纸在石卷的工厂灾后重建、复兴的故事。
对于311大地震,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福岛核电站的一些新闻,也许是因为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影响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更加密切,所以,受关注度更高。
而《以纸为桥》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个似乎没有那么关乎民生的工厂的复兴,但其中也蕴含着感动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1.“谁也不会去问:这本书的纸是哪里来的。”
在书的背面,写着这样一句话:“谁也不会去问:这本书的纸是哪里来的。”
对哦,真的是这样。我们读书,关心的是书名、作者、出版社,关心的是书的内容能不能给自己的能力、知识添砖加瓦。谁会去关心组成书的这一页页的纸是怎么来的呢?
包括作者佐佐凉子在内,在采访石卷工厂复生过程之前,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而当东日本大地震对石卷市造成了巨大破坏,日本制纸石卷工厂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出版业用纸受到了空前影响时,佐佐凉子才发现,原本习以为常的纸张,在这个时候竟然显得无比珍贵。
作者说:“书籍用纸最大的魅力,毫无疑问就是它的触感,这种质感是由细致的打浆工序决定的。我们平时漫不经心翻阅的纸质书,也分针叶树做成的、阔叶树做成的、旧纸做成的等等不同种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也是这本书的魅力之一。”
纸张的背后也充满了技术和灵魂,浸润着生产者的智慧和感情。不仅仅是书籍用纸,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件物品,我们都不会去感受物品背后的故事,原材料、生产工艺、设计过程、研发经过……比起这些,我们更在乎价格,更在乎好不好用、好不好看、好不好吃。
殊不知,这些“好不好”背后充满了故事,甚至传奇。
拿石卷工厂生产的书籍用纸来说,不用的书籍要用不同的纸,用在杂志上的,用在圣经上的,用在平装书上的,甚至出版社的编辑还会亲自到制纸厂和工人们讨论纸张工艺,为了达到出版效果。
石卷工厂8号机小组长佐藤宪昭说:“我们家的纸很特别,摆在书店里,我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纸上没有生产者的记号,对他们来说,品质才是无可辩驳的印记,是他们存在过的证明”。这些只有生产者会在意的细节,通过佐佐凉子的记录,实实在在地传递到了读者这里。我手上的这本书,好像也被赋予了灵魂,不仅仅作者的情感思想印在了上面,而是从纸张被从抄纸机上生产出来的那一刻开始,这些书籍用纸就被赋予了传递知识和智慧的重大使命。
佐佐凉子写道:“小时候,终于买到了想要的书,一边闻着新书的气味,一边打开没有折痕的书籍,很多人都会在这一刻感受到幸福,那种关于触感和气味的记忆甚至会影响作品中的世界”。记得小学时,每次新学期拿到课本,我都很喜欢闻一闻课本的味道,纸张融合者油墨的那股味道,至今记忆犹新。看来,这样的体验真的是不分国界,是存在于爱书人身上的共同记忆。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在,我们能拥有的越来越多,可是对于物品的珍惜程度却越来越低。好好珍视、欣赏拥有之物似乎是一种奢侈。购买便捷、得到容易、丢弃也不可惜,物品是如何来的我们不关心,物品会去向哪里好像和我们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更在乎的是拥有物品的那一刻的感觉,
“捧在手中的书籍,是互不相识之人共同的心血结晶。读者同样是这场接力的一员,各自将需要托付的实物亲手传递给下一个人,世间万物就是这样通过看不见的方式相互连接着。”以纸为桥,作者与读者就是这样被联结在了一起,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就是这样默默产生了关系。
万物有灵、万物有连,不是毫无关系,而是我们没有看到。
2.对于手上的工作,我会怀着多大的敬意呢?
很多时候,我们愿望想着都很大很美好,但是常常忽略做好当下正在做的一件件小事。常常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却不明白“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总是放眼灿烂夺目的未来,去不知道通向未来的光明大道要从现在、从脚下一点点铺就。
于是,对于手上那些细枝末节的小活就看不上,对于不能大展拳脚的舞台就不屑一顾,对于小事、小客户就不重视,总想着干一番大事业,成就伟业,改天换地。
但看看石卷工厂的制纸工人们。他们真正做到了把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神圣化,带着爱与崇敬的频率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生产制造的每一张纸,带着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决心在半年之内重振了石卷工厂。
他们相信“机器是有灵魂的”。他们“绝不会踩在有灵魂的机器生产的产品上,即便是被废弃的纸张”。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都抱有对机器的敬爱与畏惧”。
他们对于自己的技艺精益求精、悉心雕琢。石卷工厂有制纸的秘传配方,这些配方都是“经过常年研究积累下来的药剂和手法”。但是,要制造出完美的纸品,工人们不会仅仅只是配方的“搬运工”,不会不根据每次生产的实际“复制粘贴”配方而已,他们深信“只靠配方无法做出完美的纸品,如同料理中细微的调味最考验料理人的本领,凭借技术人员的细微调整,才能制造出完美的纸张”。
作者写道:N6一台机器的生产量可以凌驾一座小型制纸工厂,而保证它出品质量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人和他们手中的技术。这种长期积累的匠人经验,既满足了出版社对纸张的超高要求,也赢得了他们的信赖,为工厂带来的是一笔无形财产。
我想,也正是凭借着对工作的崇敬,正是对于自己所造之物充满爱意,正是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的代代传递,石卷工厂才能成为日本制纸的骨干工厂,日本制纸才能在日本出版用纸中占到4成的比重。
与其追寻着大而美的梦,不如踏踏实实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工作,完成好每一件被赋予的任务,在工作中浸入智慧和创造力,让平凡的工作、平凡的日子闪耀出不平凡的光辉。
3.百废待兴,是什么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在半年之内,遭受地震、海啸破坏的制纸工厂修复起来,听起来也确实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制纸的过程是一点灰尘都不能有的,而海啸过后,面对冲入车间的各种垃圾、泥沙,想想都觉得重建工程的难度不可想象。
当厂长仓田博美定下了半年的复生期限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仓田说:“本来就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我当时的想法是,做不到也没关系,但如果我不这样设定搞一个期限,工厂就不知道该往那个方向努力,不是么?……能否达成目标全看领导,领导说两年就是两年,说三年就是三年,说半年必须是半年。要是厂长太好说话,一直听取一线的意见,三年也完不成工厂复兴。”
石卷工厂的复兴不仅仅日本出版业的希望,也承载了全体工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工厂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所在,也是作为职人、匠人价值体现的存在。
工厂需要工人们的努力,工人也需要用工厂复兴来宣示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甚至,当石卷工厂的烟囱重新冒出白烟时,标志不仅是工厂的新生,更鼓舞了受灾地区民众的干劲和斗志。
当困难地产生绝望之时,一个充满力量的目标,一个不仅为个人,更是为他人的目标,也许是治愈一切颓丧的良方。
没有什么理所当然,不过是珍惜当下,且全力以赴面向未来。
无戒学堂日更第29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