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义
文献记载我国是最早驯化野蚕并人工饲养的国家。
一说:黄帝妻子嫘祖一日桑树下饮水,一野蚕茧落入碗中,取草棒拨茧,见有丝缠绕,韧性甚好,遂萌生驯蚕以织被。被后世尊称先蚕。
二说:古蜀地有美女为救父与白马相恋化蚕,时而化虫相拥,时而筑爱巢同眠,时而羽化成蝶,就这样周而复始相守生生世世,成就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后被人敬为蚕姑。
说起养蚕大家都并不陌生,比我了解的要多,有很多是亲身经历过的。如今已有三十多年过去,这段时间对蚕而言是空白的,除了有限的记忆再没有触碰过。今天看到图中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我大脑中朦胧的记忆不由自禁的泛滥开来。
我家里也养过蚕,但只有二三年的记忆。依稀记得三年养过来蚕的死亡率就高了,大眠起来后更是如此,有些上架几天了还在东游西逛,就是不吐丝结茧,直到变成僵蚕,眼看辛苦付东流,爹妈只有干着急的份,由于当时并没有养蚕方面的知识普及,全靠口口相传的经验去养,丰收率很低,谁家要是养的好,丰收了,全村的人都会眼气,一番赞叹过后,总会和人家讨些体会,但模凌两可的答案还是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几年过来爹妈还是无奈放弃!现在想来也可能是消毒不好或者是家里喷过杀虫药等,不得而知!
虽说只有短暂的经历,童年的记忆却是历久弥新,思忆象打开的闸门喷涌而出。
一年中有春秋两季可养蚕,当桑树有嫩芽吐出一段时间,父亲就会从大队领来蚕种,那时常偎在妈的身边看蚂蚁般的幼蚕如何破卵而出,刚孵化的小蚕柔柔弱弱,弱不经风的样子,会让人心生怜悯,学妈的样子把叶子剪的细碎撒在蚕宝宝身上,看它如何蠕动着攀上这些大树。
幼 蚕要经过五次蜕变才能变成成蚕,每一次蜕皮身体就会变得白一些,直到大眠就会蜕变的通体白嫩,犹如少女肌肤般嫩的轻弹可破。我时常捉一只放在手心,看它可爱的样子,圆圆脸,小眼睛,头顶还有一个象U一样的斑点,煞是好看。我还会捧一曲,脸贴近它,顿觉凉丝丝,冰爽爽。有时还会捉一只放叶子上看它是如何吃叶子的,只见它摇头晃脑,找到叶子的一边就开吃了起来,钳子似的小嘴刷刷刷,一会一个半圆形的小洞就展现在眼前。
养蚕其实是很辛苦的,因为蚕从孵化到结茧仅需月余,大眠起来后,每张蚕会吃掉数百斤的叶子,可见父母那时的工作量有多么繁重,半夜里常常会父母喂蚕的响声惊醒,有时也会被蚕吃叶子的沙沙声吵醒,一度以为是外面下起了雨,有这些假想或许是我又可以睡个懒觉,早上不用再去书房上学了,哈哈!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能如数家珍,记忆深刻,其实也不尽然是纯纯喜欢蚕,说来有些惭愧,很大程度上讲,我只是喜欢上了桑树那些红红的,紫紫的果子。父亲备桑叶时会连枝条剪回来,上面挂着很多诱人的桑葚,洗都不用就一把一把的吃,想来实在过瘾。亦或呼朋唤友,桑树塄边串上跳下,直到肚儿圆,满手酱紫,脸也涂鸦的象个咪乌,方心满意足而归。
说到这,还有一种美味不得不提,那就是蚕蛹。成蚕上架结茧后要五到七天才可成蛹。母亲将剩下赶不住收购的茧放入大概有七八十度水的大锅中,自己收集蚕丝,母亲用木棒同时挑起很多丝头,快速缠绕着,茧随着丝的拉动也欢快的跳跃着,直到一个个小蚕蛹掉落,把蚕蛹焙在炉火上一夜,第二天就里外干透了,放在嘴里一咬嘎嘣脆,香气四溢。现在想来真真的是回味无穷啊!
偶尔也会有残存下来的蚕茧,我都会积攒下来,小心保存在盒子里,观察它们如何破茧成蝶,这时我就拿来早已备好白纸,看它们产下一粒粒蚕卵,憧憬着自己的蚕梦…
有时候也鲜见一茧双蛾,我想那大概就是古蜀美女与白马王子吧…
唐代,丝绸是我国对外通商,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开辟了与西方国家互通互惠的伟大通道丝绸之路。
如今随着国家的统筹规划和规模化养殖,很多乡下人已不再养蚕,但|蚕带给我们的舍己为人的精神不能丢。唐朝李商隐在一首无题诗中写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永远激励着我们,代代相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