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的上要“为学而教”,在顺序上可“先学后教”,在时间上宜“多学少教”,在内容上要“以学定教”,在方法上要“顺学而教”,在评价上要“以学论教”,何时学?学什么?怎样学?同理,“后教”也还要解决三个问题:何时教?教什么?如何教?
中小学不再比拼分数与成绩,而是比拼后劲和素质!
教学成绩的提高依赖于两大重要因素“师”“生”。在生源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只能靠提高“师”的教学能力来提高教学成绩。然而,短期内速效提高“师”的讲授能力又是不现实的,因为一方面是天生“素质”问题(比如音容笑貌、性格特征),一方面“讲多则学少”直接影响学生的习练时间和能力提升。
怎么解决这一重大难题?唯一的方法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含命题和习题设计)。只有设计好学习支架,学生才能拾级而上,在减少“听讲”后增加“真学”。不至于因教师少讲而迷茫、因琐碎习练而“踏步(不前)”。
聚焦优质问题和问题解决路径设计,择优遴选(在三个优质教学设计中摘选改编)、精选精炼、精讲精练,这是我们中国教师的传统优势与特长,也是通过集体备课和教师付出能够实现的“捷径”。
从关注“学什么、怎么学”变为聚焦“学得怎么样、为什么学”,精心设计并持之以恒落实(需要教师自觉和行政监管),提高教学成绩则水到渠成、理所当然!
创设宽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采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动手机会,鼓励主动参与,引导自主探究,组织合作交流,尊重天生秉赋,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养成计划习惯,教会自我监控,促进自我反思,提供表现平台,宽容合理失败,转变学习方式,欢迎质疑问难,学会倾听理解,进行深度思考,鼓励自主阅读,强调自主建构,支持大胆创新,体验成功快乐,保证时间空间……并一一做出精细化的设计
当今教学我们只顾了斥责“机械训练~题海战术”,却忽视了这一现象背后实质是“低认知水平”和“低思维参与”。做题只不过是把“技能”训练为本能反应,思维没有生成新的产品,大脑没有实质性进化,这才是可怕的!如果真是高阶思维学习、实践性活动,这样的“负担”需要加重而不是“减负”。我们不少人说“美国学生负担一点不轻”,却不知中美孩子的负担有质的不同。一种是在爬山中登高,一种是在马拉松中跑远,劳累相同,效果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