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迈克尔·扎克尔所描述的“超级用户时代”,这个时代驱动企业业务决策和营销实践的不再是公司,而是用户。
在产品快速更迭的网络经济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是瞬息万变的,一个企业不能凭借一个产品、一项服务就永远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马化腾曾经说过,自己每天早上醒来最大的担心就是不知道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什么?
一项产品或服务,如果想被主流用户所喜欢,就必须不断更新用户体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比用户更懂用户,深度挖掘用户的真正需求。
1 -研究用户不可自以为是
恋爱最忌讳单相思,研究用户也是如此。微信上线之前,在研发团队看来,它最吸引用户的功能应该是免费发短信图片,还能够直接进行语音留言、对话。
然而,在一次聚会上,张小龙却发现之前并不看好的“摇一摇”功能反而受到更多人的喜欢,所以,通过更深层次地市场调研来研究用户,才能找到那些连用户自己都不清楚的诉求。
2 -要和用户感同身受
摆脱“为自己做产品”的单向思维,才能做到和用户感同身受。史玉柱开发征途游戏时,没有做游戏的经验,有的只是玩游戏的经验。
怎么才能打造出能击中用户痛点的产品呢?史玉柱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找潜在游戏玩家大量聊天,把他们研究透。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征途游戏最吸引人的就是,洞悉了用户的情绪。
3 - 识别伪需求
要发现伪需求背后的真实需求。早期滴滴的运营模式都是出租车自己抢单,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有些司机总能抢到单,有些却总是抢不到。
于是滴滴推出“滴米”调度系统,但是用户反馈回来的都是负面评价,滴滴在深入分析了用户的反馈和相应的大数据后发现:原来反对的声音是来自先前的受益者!用户的反馈很重要,但是也要注意负面反馈容易被放大的事实。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找不到用户的痛点和诉求,就找不到营销的切入点,也难有成交的机会。
通过互联网工具完成分析数据,可以实现挖掘用户痛点的关键性目标。
2009年,谷歌首席视觉设计师Doug Bowman宣布辞职,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抨击谷歌让数据来主导产品设计的机制。他谈到了谷歌曾对41种蓝色进行测试,最后根据用户反馈数据选定了一种,而不允许设计师根据自己的判断去做选择,Doug Bowman认为谷歌的工作方式非常僵化。
小编更认可谷歌的做法,毕竟他们的产品服务的是以十亿计的庞大用户群,仅仅凭借设计师的个人判断,结果会相当危险。只有通过数据测试分析,才能找到最适用的颜色。
把漫天撒网的广告投入变成一种更精准的目标广告,营销投入才真正是“把钱花在刀刃上”。要做到广告的精准投放,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更精准的营销需要仰仗的是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来发现目标用户的痛点。
中国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心联手指定的上云系统服务商——智慧云企,是企业上云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利帮手,能够帮企业一站式解决所有上云困境,助力企业一步上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