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读到自传体小说《汪洋中的一条船》,该小说的作者是台湾人郑丰喜——一位已离去将近半个世纪的残障人士,他去世时年仅32岁。
多数今人不得而知的是——郑丰喜当年的事迹在台广为流传,他的坚毅和顽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他的遗孀吴继钊在他去世后,亦终生从事公益事业,持续将自己的爱和能量贡献给广大残障人士。郑丰喜的影响还远不止如此,中国最早从事身心障碍公益的基金会也是以他的姓名冠名的;以他为原型的影视作品也曾风靡许久——郑丰喜在其离开人世后,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何等穷困艰辛啊——台湾省也不例外。正常人尚且存活不易,更遑论一个双腿残疾、只能以跪爬代替行走的孩子。不怪乎郑丰喜出生时,他的母亲有将他当即捂死的念头,不是母亲太狠,而是苦难太多、人命太贱。
幸运的是,郑丰喜终是被祖父保了下来。
当所有人都穷苦和艰难,那么穷苦和艰难也便不值一提了,长此以往许多人也不至于在心里觉得难以承受。人的许多恐慌和痛苦,来源于自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当这种“不同”是处在多数人眼皮底下可随时被人察觉到时。那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能突破?!没有小腿的郑丰喜面对的便是这样的困境和尴尬。
尽管祖父、父母是爱他的,也终究很有限,况且身为农民的双亲,有着太多太多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因此,在祖父去世之后,年仅六岁的郑丰喜被父母“狠心”遗弃,让一个耍猴卖艺又卖药的大爷给带走,开始他为期一年多的流浪“卖艺”的经历。后来经历许多,又阴差阳错地遇到了在外乞讨的老乡,郑丰喜恳求老乡送他回家。他才得以重新回到父母身边。
可父母能怎么办呢,孩子生了一大推,困难也一大堆——那个时候的底层人,大抵如此,很是“常规”的操作,恶劣的大环境和条件下,多生孩子是最佳的走出困境的方法,博的就是“万一”的概率,哪怕万一有一个半个后代出息了呢!显然,起初在父母眼中,郑丰喜不是那个“万一”。
七八岁的年纪,父母放任郑丰喜在离家数里外的鸭寮养鸭,倒是让四哥或五哥偶尔照看他,他几乎独立生活着。这样的生活,绝非我们想象的安全,他曾因台风暴雨肆虐而差点淹死——这在当今的孩子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当初那位慈祥的耍猴大爷算是郑丰喜的启蒙老师,他告诉过郑丰喜“黄河自有澄清日”,郑丰喜一直记在心里。他终于在十岁时获得了去学校读书的机会。从此以后,一向凭借本能苟活的郑丰喜,开始凭借知识和精神存活并成长起来了。他的刻苦耐劳精神,令每一科功课都如逢春的花朵一般——盛开。父母或许出于亏欠,或许出于欣慰,又或许出于点滴星火的期盼,总之再困难他们也想尽办法资助这个残疾儿子上学。
给郑丰喜带来“好运”的,不是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反而是他自己的锲而不舍和勤学上进——他开始写自己的故事,他的文字让世人知道有他这么一个“打不死的小强”。而社会呢,也正需要积极向上的榜样(就像我们需要“雷锋精神”一般),于是,有人开始关注他,有人开始愿意帮助他。郑丰喜考上大学之后,终于有了“双腿”,他终于可以像正常人那样走路了——有爱心的人们为他捐赠,给他提供帮助,助他使用上了假肢。
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绝对是天之骄子,当然了,天之骄子未必一定要去从事多么宏伟的事业,小事业也能体现大精神——毕业后的郑丰喜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他成为了一名教师,用心培育当年伤害过他的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们。
只可惜,天妒英才,在郑丰喜“成名”后不久,不幸患肝癌而逝,他撇下亲爱的妻子和年幼的两个孩子。着实令人唏嘘!
苦难这个家伙,它有着太多太多的角色,它不间断地考验着每个时代不同处境的人们。作为一名三十出头的男人,我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经历了不少的困苦,许多困苦不仅来自柴米油盐酱醋茶,但一样难以承受。对《汪洋中的一条船》的主人公(作者),我有着自己更趋于平静但充满敬意的触动和思考——一个人的经历,如果旁人只觉得感动,那是肤浅的——被感动者的肤浅,我们要思考,自省并自强。
值得我们欣慰的是,世上总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平凡而坚韧的灵魂——这何尝不是有限生命的无限意义呢?
郑的眼神很犀利,他该是一个对自己够狠的男人,当生活对自己太狠时,用更狠的姿态对待之或许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文/若安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