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袅袅,浸润心田,4月,是读书的好日子。放下浮躁,一起看和书有关的故事。
@佛铃花语: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由著名作家迟子建创作的一部描述东北鄂温克族历史变迁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额尔古纳河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我国与俄罗斯的一条界河。河的右岸属于中国,而左岸则是俄罗斯境地。居住在这里的鄂温克人,几乎与外部世界隔绝,充满了神秘色彩。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依然单纯而快乐地生活着:信奉萨满,感激地享受着神灵赐予的一切;喂养驯鹿,视之为自己的亲密伙伴;喝桦树汁,乘桦皮船,热爱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住在木头搭建的“希楞柱”里,透过顶部孔隙看夜空中的星星;集体狩猎,集体参与部落事务,在相互扶持中坚强地生存。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是快乐太少,而是对物资要求太高。很多时候,我们深陷精神内耗不可自拔。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我们就会知道,能维持生存的东西并不需要太多,内心富足,家人平安友爱,就可以生活得很幸福。
@墨不觉:
读书的至暖时刻,便是从书中邂逅能让人内心产生咯噔一瞬的文字。此后,整个生命都亮了。
在最近所读的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本是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
这本书对于日常焦虑的读者来说,能帮助我们认清时间的幻象,活在当下;找到体内深藏的力量,将平和与宁静带到自己生命中。
以往的自己常以解决问题的思维看问题,尽管是种积极心态,但过于惯常会使自己很疲惫。如今意识到这可能是大脑的“阴谋”,于是开始区分这是思维判断还是内心感受,是否有必要现在就紧张等。
时间是幻象,思维是游戏,而我们总是深陷于思维的游戏中追逐时间的幻象,却忘了关注当下。
解放自己,就是不断提醒自己,我真正拥有的只有当下,我从现在开始就能掌控自己的过程。
@北渔:
推荐一本书:《逆流而上》。
过了一定的年龄,过于励志和鸡汤味浓的文字总会让人有一种营养过剩的感觉,就如某篇文所说,“瞬间的热血打不赢生活这场持久战。”但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鼓励和安慰,更需要具体的方法,让我们在生活这场持久战中,愈行愈稳,愈来愈好。
刘媛媛的《逆流而上》就是这样一本书,它不仅能让你重新认识自己,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你越变越好的方法。
当我为自己苦苦努力却依旧达不到别人的起点时,她在书中说:“很多时候你都会感觉,你辛辛苦苦跳起来才能够着的东西,别人伸手一摘就拿到了。不跟轻易成功的人比努力,不跟幸运的人比公平。”在心理失衡的那些艰难日子,这些话伴着我走出了困境。
生活中别说什么顺其自然,要去挣、去抢、去努力。只有这样,结果出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坦然接受。
我们的一生本不该被任何人、任何事定义,因为只有尽力才是我们最好的样子。
@甜蜜:
我的阅读始于童年时期。
我是80后,生活在农村。书是从村小陈老师家里借来的,趁上学和干农活的间隙争分夺秒地读。
陈老师的藏书大多都是经典。《绿野仙踪》《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倚天屠龙记》《毛泽东传》……
讽刺幽默的寓言,奇幻趣味的童话,深邃难懂的名著,潇洒仗义的武侠,跌宕起伏的传记,凡能借到的我全都爱不释手,囫囵吞下。
幼时的阅读是漫无目的的,只为一份单纯的快乐。书中的奇幻世界,冲淡了现实的匮乏和凄苦,让童年烙印上甜蜜的色彩,插上想象的翅膀。
童年的阅读,不仅收获了快乐,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一粒宝贵的种子。现在,手捧书卷,紧偎书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种习惯。
@玥玥:
小学四年级时,我因意外受伤,躺在床上整整三个月。
那时,我觉得老天对我是不公平的。
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我对母亲讲:“我想要看书。”
母亲听后,就找了几本书,让我挑。
我挑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国演义》。记得翻开第一页,就是千古名诗《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几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道尽了人的一生。于是,我继续往下看,在看到目录那页,发现这本书和市面上的书有所不同:标题对仗工整,字数一样。
出于对每一章标题的好奇,决定看完整本书。
刚开始看第一章时,觉得里面的语言晦涩难懂。后来,读到第五回合,联系上下文,终于把前面的内容看懂了。慢慢的,越深入越觉得作者写的很精彩。
我开始记忆书中的人物和派系。用了一周的时间,把书中的人物和派系记清楚。接着我又从头到尾,再看了一遍《三国演义》。这次看书,主要是梳理情节以及人物关系。一周之后,我读完最后一章,不禁感叹古代文学的高深。感叹后,我把书翻到第一章,第三次阅读此书,仔细琢磨书中的语言。
一本《三国演义》,我读了三遍。
从那以后,我就对古文学产生了兴趣。伤好之后,去书城买了很多章回小说。例如:《说唐三传》《水浒传》《说岳全传》《三侠五义》等等。
不仅如此,这本书对我创作小说有很大启发。我的几本大长篇基本上是按照章回小说的方式创作的。可以说,《三国演义》就是一部我的小说创作启蒙书。
@国艳:
我与书的缘分是从今年1月1日开始的,因为心血来潮,我和无戒学堂结了缘,从此共度余生。
我从小成绩很好,却是个不怎么读书的人。也不是不爱读,小时候家里穷,连买课本的钱都没有,课外书更不奢望。久而久之,我也就不再惦念任何书了。只要成绩好,能考上大学,能省的就省,也就渐渐不读书了。
不读书成了习惯,即使脑中空空如也,兜里余钱满满,我也没有兴趣拿起书读了。
但我每年都会买很多书,陈列在新家的书橱里。只要有空,我就去看一眼书架,扫一遍书名,让自己产生一种错觉——我是满腹经纶的人。
书架堆满了书,拆封的没有几本。我知道的书名很多,读过的却极少。
我记得这30年来,除了语文课本,我只读完过两本文学书:《摆渡人》和《天道》。
读过的书少,表达力自然也就不好,更别说写小说了,它是我遥不可及的梦。
我无数次问自己:“人这一辈子,像尘土一样飘来,又像尘土一样远去,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一辈子我总要留下点什么,即使不能达成愿望,至少我努力过。”
就在我这样纠结迷茫、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时,我遇到了无戒学堂。
还记得2022年12月的一天,我加了贝总的微信,问我能不能写小说。贝总说,什么时候有空,电话聊聊。
我们约好了时间,接通电话的那一刻,我感觉是和多年的好友在聊天,完全没有陌生的感觉,就是那一瞬,我决定要和她们一辈子在一起。
写作开始,也就是阅读开始的日子,我立下了军令状,一年至少读52本书。我心想,照以前的速度,这得是我几辈子能读完的书啊?
事实证明,我原来的担忧是多余的。我从拿起第一本书,忍着内心的不适看完,到现在拿起《毛泽东选集》沉浸地读,没有剧痛,这一切都悄然融入了生活。最可喜的是,只要我内心烦躁,拿起书来,瞬间宁静。
我要真心感谢自己慧眼识珠,来到这个高能场域,找到了共度一生、一起沉静修炼的人。余生,我再也不会放下读书。
@谢小糊:
一直以来都喜欢阅读,只是以前喜欢阅读小说,体会小说里不同主人公的人生,就像演员饰演不同的角色一样,他们能演绎出不同的人生,而我也借由这些书中人物过着各种迥然不同的生活。每次打开一本新书,我都是期待的,期待一场全新的冒险。
加入无戒学堂之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扩宽了自己的阅读类型,散文、历史、心理学、传记、政治经济类、个人成长类、社会文化类等等。触面越广,越觉得自己渺小,想要看得越多。
在这样的正向循环之下,我的知识面拓宽了,同时眼界与心境也随之改变了,我不再拘泥于生活中的各种琐碎小事与负面情绪,而是渴望诗与远方。
这是阅读带来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也已经影响了我的人生,我将一直这样读下去,读到生命最后一刻。
@bukabula:
我从小就很喜欢看书,爸爸亲手给我打了一巨大的书架,书架从地上一直顶到房顶。我把书放上去少得可怜,充实我的书架变成了我的梦想。
我妈常常给我买书,她只买她认为的经典名著,而通俗读物不是不可以看,只能去图书馆或者书摊借着看。
幸好我家附近既有图书馆,也有借书摊,一点不耽误我把金庸、古龙、梁羽生、琼瑶、亦舒、卫斯理、黄易看个遍,没得看了还看金康、梁习生。
我妈这点好,从来不管我看什么,虽然把《废都》和《娜拉》她认为有颜色的都藏在衣柜里,但是她一出门就被我扒出来看了。她觉得这些庸俗读物不值得买,但是读一读也无妨,她自己也看得不亦乐乎。
书店来了套精装版的《乱世佳人》 ,看那装帧,再看名字,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我妈说图书馆有《乱世佳人》,叫我自己去借。可是图书馆的书旧啊,而且我有个顶天立地的大书架还空着一大半,这种书不配我的书架还有什么书配?我就像着了魔一样想买这本《乱世佳人》。
那书可真贵,比四大名著都贵,我也没什么零花钱可支配,只能望书兴叹。
我快过生日的时候,爷爷问我想要什么生日礼物,他这一问,问得我心里的花都开了,我把爷爷拉到了书店,拿起《乱世佳人》。爷爷看了看价格,没说啥,买了。
我乐得屁颠屁颠的,不知道怎么给爷爷拍马屁好了,一路上对爷爷嘘寒问暖。
爷爷回到家里,拿出钢笔,认真地在书的扉页上写到:“祝孙女生日快乐,学习进步!”我拿着这本书略有些尴尬,但总算得偿所愿,非常高兴。
这份高兴现在想起来都是甜的,那本《乱世佳人》还在我的书架上,从老家搬到北京,每次翻开扉页看到爷爷的字,那时候的尴尬一点都没有了,只觉得好幸福。
@大林子:
说到读书不免想到高中的一个下午,自己偷偷读了同桌借来的那本书《风雨哈佛路》。
主要讲的是一个女孩与命运抗争的故事,面对各种逆境和绝望时,她永远保持着勇敢不屈服的勇者精神,特别让人震撼。
这本书一直激励着我,从一个辍学的人一路高考再到硕士毕业,直到踏上工作岗位。
作家余秋雨所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有了一本又一本书的指引,我们的路才会越走越开阔,内心才会越来越有力量。读书给我带来了成长,更给了我一次又一次选择正确道路的能力,让我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