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振中,在《这就是我想要的书法》一文中写道:
我们已经有伟大的王羲之、颜真卿,难道一个青年人,写一辈子字……最后就做成一个这样的东西,你不觉得这一生不值吗?即使你写得像王羲之,能当教授、权威,对这个领域有什么意义呢?
邱教授的观点——不做别人,要做自己——这也是所有书法家追求的。
问题是,当今不缺王羲之的,缺的是像王羲之的。
书法应该先要写到像,才能谈不像,而非放弃共性的像,一味追求个性的不像,不是吗?
01王羲之的像与不像
王羲之学书初从卫夫人,而后游历江北,见李斯、蔡邕、钟繇等人的碑刻书法,随转而学之,这点在他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得很清楚。
在学习钟繇书法上,王羲之下过很大的功夫,可以说已经写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他所临写的《墓田丙舍帖》,由于与钟繇的其他字帖太过相似,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钟繇的原作。
后来他所写的《黄庭经》《孝女曹娥碑》《画像赞》等楷书与钟繇有别,但在其中仍能看到钟繇的影子。
我的小楷主要学习钟繇和王羲之,对此深有体会。
在临写《曹娥碑》的时候,我发现不管是结字还是用笔,都与钟繇《昨疏还示帖》有相同的地方。
02文徵明的像与不像
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无论是行书还是楷书,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但是他在学习前人书法方面,也是先学到像。
以他的大字行书为例,横竖大开大合,所有笔画从一点往外极力伸展,一看就知道取法黄庭坚。
而最令人称奇的是,他为苏轼补写的《赤壁赋卷》。
明代时苏轼的原作《赤壁赋卷》前一段已经损坏,文征明按照苏轼书法的特点把损坏的补写了上去,而且外人还看不出来。
假设让今天的书法家去补写,能达到前后一致的效果吗?难。
我们能见到的文征明的作品,大都是他个人的风格,是不像后的成果。
03启功的像与不像
启功先生起初学习智永《千字文》,从他早期的画作题跋上可以看出,而后涉猎诸家,终成一代宗师。
但不管是学习智永,还是学习其他书法家,他都能写到像。
比如,柳公权《玄秘塔》、王羲之《十七帖》、怀素《苦笋贴》等。
而后,他又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临写,一点一点的变化,才有了后来广受欢迎的风格。
写到像已经不容易了,而从像再写到不像,更不容易。
启功先生写字几乎笔笔中锋,所以笔画显得干净挺拔,我以为这是受柳公权楷书的影响。
也就是说,纵是启功先生的字风格独特,但字里行间仍有古人的东西。
以上三个例子足以说明,书法家在形成自己的风格之前,先写到像古人,之后才不像的。
因为像是根源,是共性,不像是新意,是个性。
如果开始都不像,那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何谈新意与个性呢?
所以,不是你写得像王羲之没用,而是你根本还没有写到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