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799772/89c1768470910529.jpg)
作者卢岚,旅法作家,这本书介绍了法国文化的大概轮廓。陈子善曾说:写美国(文化)有林达,写英国有凯蒂,写法国有卢岚,写日本有李长声。但对法国文学知之甚少的我,读这本十分吃力。本书涉及到的作家有:海明威、福楼拜、昆德拉、莫泊桑、索尔仁尼琴、大仲马、司汤达、贝克特、普希金、契科夫、肖邦与乔治桑、高尔基、萨冈等等等。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两篇文章:
《特洛伊,从传奇故事还原历史》
主人公亨利·谢里曼,从小被穷牧师的父亲培养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即使在杂货铺当小伙计的夜里,都会在蜡烛下沉迷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甚至能背出其中的一些段落。而在他听到特洛伊被焚毁的传奇故事后,相信这样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不是虚构,立志要将这个故事的背景挖掘出来。
梦想对大多数人说是梦想的原因,就是他们只是梦只是想,却缺乏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不断接近,去翻山越岭,去披荆斩棘,而谢里曼不一样。
语言方面,他学习希腊文和所有印欧语。在考古需要的庞大资金方面,他白天从事商业,竭尽所能。晚上自学考古知识。后来,他精通各种语言,同时也成为大商业家,考古专家。四十六岁那年,他开始展开自己的考古计划,一找就找到了,这不单单是运气的成分,而是因为他多年的周详准备,从此打开了一个新的考古世界。后来他一鼓作气去寻找阿伽门王,开始一场新的大搜索。几年后,凭借骑马听到的马蹄声有异,发现了日夜思量的迈锡尼王城,被誉为迈锡尼的考古之父。
你能说他的成功是因为他的天才,因为他的运气吗?不,我只相信,没有一份坚持会被辜负。
《作家手稿,再见》
中世纪以前,还没有作家手稿,作者只能在腊版上起草。后来出现的羊皮书,也需要经过严格训练后的专人抄写,并没有多少作家手稿流传下来。印刷术后的一个世纪即1551年,开始出现作家手稿,但那时只有未曾发表的作家手稿被保留下来了。
收藏作家手稿的习惯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才形成的,一是因为经过时间考验的作者,得到大众认可,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二是因为作家手稿是确立作者版权的有力证据;三因为手稿收藏家的出现,不少珍贵手稿得以保存。
对写下皇皇巨著的雨果,巴尔扎克,普鲁斯特来说,他们的手稿即使找人抄写也不容易,更别提修改。从草稿我们可以看出,越是大作家,越是天才,修改越多。雨果稿纸一半空白用作修改,修改的比原来落笔还要挤塞。巴尔扎克的草稿剪贴的像拼图游戏,修改的像城市交通地图。当然也有作家宁可毁掉手稿,不让它们落到外人手里。
作者说:“一部作家手稿,就是一部作品的创世纪。我们可以通过一部手稿,看到作者如果通过一条怎样复杂的机械途径完成一个句子,看到一个堆满杂物的建筑工地如何一砖一瓦建成一幢摩天大厦。“
而如今大部分作家使用电脑写作修改,我们无从窥见那一路的荆棘。从中世纪的手抄,到印刷术,到如今的电脑时代,历史的滚轮向前终究无可避免,我们只能从博物馆中缅怀大师们的苦行过往,让我想起张佳玮的那句话:“人都爱天才,因为这个词美妙清脱,是神赐的恩德;但大多数时候,每个一朝成仙的传奇,都曾面壁打坐渡尽劫波,就像天才们最后回顾各自的传奇人生时,并不总会提起他们不朽作品的背后,那些他们拾级而上,狼藉散乱,堆山填海的草稿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