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听中道书院怀谦先生解《致良知》寄诸用明书

听中道书院怀谦先生解《致良知》寄诸用明书

作者: 文旅慢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19-07-15 20:57 被阅读0次

    周一送孩子去上学有幸听先生解经,女儿就在先生创办的中道书院班就读,今天与孩子一起听老师解经,真是幸福万分。

    上课前要先行礼,向孔老夫子行四拜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后是师生礼、同学礼,中国一直以来是非常重视礼教的国家,像中道书院这样重礼教的班级值得点赞。

    《致良知》是当今社会学习的范本,也是当前领导人、企业家在学习的内容,怀谦老师把这本书带进课堂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他对孩子们的用心,对孩子们的爱可谓是天地明鉴。他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真本事、真知识,当前所学走向社会都有用武之地,而不是死学知识,傻读书。他希望孩子们走向社会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1511年阳明先生四十岁,正月调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二月为会试同考试官,十月升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这年入冬时就开始在京师兴隆寺讲学。钱德洪在年谱中说:按先生教的都必须经过实践,才能发挥其作用。也就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一定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去实践,否则就是死读书,傻学习。怀谦老师说学问都在书本之外,只有把学问行出来,做出来,才是真学问。

    钱德洪当时还说学生们知道了致良知的学问后,有些自认为很聪明的学生以为领悟了,学到了。但只是虚见而已,没有经过实践,去行去做都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所以这是很让人忧心的事情。怀谦老师说心学、内观都是一门技术,掌握了这门技术去实践,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里也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在洒扫应对,人伦日用中去应用才能有所得。

    阳明先生得知妻弟在学问、功业上有所长进,很是欣喜,他对妻弟的期望不仅在于此,希望他能志于道,志于圣贤,也希望他能回信告诉他是否也正有此意。他听说阶、阳两位侄子去年都去参加科举考试,并不是很同意。先生说少年有志,却不能太早暴露,这对于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好事。少年应该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天道若是没有翕聚,就不能发散,更何况是人呢?怀谦老师说要做一个华而笃实的人,明明有颜值偏偏靠实力。只有沉下心来修齐治平,修身为本,才能有所成就。

    阳明先生一直在辞官,所以诸用明写信来劝他,先生说我也不是个洁身守道、不问世事的人,只所以想在学问上用功而不为官,是因为不仅仅时下应当韬光敛晦,也确实因为我的学问还没有成就。岁月不待人,再过几年,年龄越来越大,精力也就跟不上了,即便到时候我有心想勉力进步,恐怕都很难做到,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我这么做也是没有办法受情势所迫。但是家人们都因此事不高兴,我也不会不顾及他们而一意孤行。我也只能是叹息罢了。

    怀谦老师说经典是正确的认知,只有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有正确的行为,有正确的行为才会有正确的结果。

    附原文:

    【5.1】得书,足知迩来学力之长,甚喜!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况吾平日所望于贤弟,固有大于此者,不识亦尝有意于此否耶?便中时报知之。

    【5.2】阶、阳诸侄闻去岁皆出投试,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诸贤侄不以吾言为迂,便当有进步处矣。

    【5.3】书来劝吾仕,吾亦非洁身者,所以汲汲于是,非独以时当敛晦,亦以吾学未成。岁月不待,再过数年,精神益弊,虽欲勉进而有所不能,则将终于无成。皆吾所以势有不容已也。但老祖而下,意皆不悦,今亦岂能决然行之?徒付之浩叹而已!

    爱生活爱分享,我是艺格,微信号是ljwlkj,希望在学习的道路上能与您砥砺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中道书院怀谦先生解《致良知》寄诸用明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lo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