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谈心笔记系列 010 空心

谈心笔记系列 010 空心

作者: 水木萌荫 | 来源:发表于2017-01-04 09:38 被阅读15次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吗?

    当我问朋友们这个问题时,大家报之“切”:这是个问题吗?

    确实,对于一群年青人而言,个性张扬,自我自在,这个问题确实有些小儿科。

    我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过得快乐吗?

    这时,朋友们态度就变了,如果说快乐就是热闹,那我确实挺快乐的;但也不完全对,因为不少时候在散场后,行走在冷清的街头,甚至是喧嚣的霓虹灯下,我却能体验到孤独寂寞,甚至有些厌倦。

    这样的回答,可能是很多人的写照: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时,就会应激性地通过玩乐、热闹来填充,却无视内心的呐喊。

    到头来,我们越来越疲倦,也越来越空虚,开始浮躁、不安、焦虑甚至忧郁,患得患失,进退失据,迷失了自我。你是这样的吗?

    当我们的需要被压抑时,需要会发出一些信号提醒我们,但我们往往都忽视了,只留下需要在静静的角落里“哭泣”,呼唤主人的返回。

    信号一:情绪起伏

    情绪是什么,100多年来在心理学和哲学领域的专家们一直在争论,尚无定论。此处我们谈情绪,则主要指我们体验到的喜怒哀乐爱恶惧。

    往往,我们有情绪了,常会说是他人或环境引起的。如常会说,你这样做让我很高兴;我生气了,都是你的错;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怎能不发火?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看待情绪。情绪的起伏,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反映我们需要的满足程度。满足则高兴,出乎意料则惊喜,落空则沮丧,受了阻碍则痛苦,失控则生气。

    不少人认为情绪有好有怀,有正面有负面,如高兴是“好情绪”、“正面情绪”,沮丧是“坏情绪”、“负面情绪”,从而压制甚至逃避负面情绪,这不完全可取。不论什么样的情绪,都是一种信号,是提醒我们觉察。

    情绪是我们需要的“显示屏”,通过解读情绪来探究我们需要什么,高兴时则告诉自己这是我需要的;沮丧时告诉自己有其他的满足方式吗还是自己需要继续努力;痛苦时不是放弃,而是探究原因,此时要改变的不是压抑或放弃需要,而是改变满足的方式;生气时就告诉自己需要努力提高能力了。如果情绪交融出现,则需要条分缕析。

    一个简单有效的梳理情绪的方法,就是情绪日记。每天记录下自己的情绪变动,重点突出这四方面信息:出现了什么情绪,自己觉察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样的举动,验证如何等。用过该方法的朋友反馈,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对情绪和需要的把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有些朋友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大,伤害自己影响人际关系,这种情况更要加强觉察。如同洪水冲刷堤坝,如果不采取加固堤坝或导流举措,堤坝被冲垮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的“堤坝”是什么呢?

    信号二:身体酸痛

    我们的“堤坝”就是身体。

    当我们对情绪处理不当时,身体就酸痛,恐怖焦虑导致腹部疼痛,自责内疚引发关节炎,愤怒易生口臭和脓疮,恐惧则容易眩晕和痛经。

    如果长时间陷入某种情绪或几种情绪无法自拔时,会怎样呢?身体就发生病变。据不完全统计,和情绪有关的疾病已达200多种,患病人群中70%和情绪有关。

    肠胃道、皮肤、内分泌系统是“堤坝”的前沿,最容易受情绪洪流冲击致病。尤其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全球约有10%的人一生中患过该病,而诱因就是紧张的情绪。

    身体酸痛或致病,更需要引起我们的惊醒,让我们检视是否真的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

    信号三:价值失落

    价值失落是什么意思呢?一方面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或者看到了却无力达成而引发的失落;另一方面是无法在自我和他人价值之间做到准确判断而引发的讨好或傲慢心态。这方面的失落都可能导致狂妄、颓废甚至是自毁。

    仔细观察身边人,对自我价值感认同到位的很少,不是自我价值感偏低就是偏高,而且价值感偏低的在多数。

    我一直认为,价值感就是信心,是对能够满足自我需要的自信。一个无视、压制需要,无法对需要有效达成的人,对他人的需要的态度也是一样的。首先,如果你想对别人好,别人也觉得你虚假,因为你并了解真正的需要;再者,你想通过行动对别人好,你也心有余而力不足,连自己的需要都无法满足时,你的自信如何建立起来?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从价值感角度解读,这是一份清醒,一份坚持和自励。而前提,是知道自己的真实需要,如果没有则就是惺惺作态,就是愤世嫉俗。

    信号四:空洞

        这个空洞,是我从失恋人群以及中国式父母身上发现的一个现象。

    有些青年朋友失恋后,世界就崩塌了,寻死觅活,把自己处于一个受迫害的位置。相恋相爱,是两个独立而个性的人因为彼此吸引而互相靠近,若分手也是因为不再吸引,失落沮丧是人之常情,如果寻死觅活则反映出其独立的自我是没有形成的。这样的朋友对自我的压制也到了极致而不自知,潜意识通过满足恋人这个特定对象来滋润自我需要,可谓曲折,这不是爱人而是自恋。这种现象我称为“空洞”,即内心空空如洞。

    许多中国父母,自己受苦受累,自己压制需要,对孩子往往很大方,可以说是最具有奉献牺牲精神的。当孩子长大后,在完全可以独立时,一些父母仍不肯放手,事事包办,看起来是爱子女,为孩子,其实许多时候是以爱之名,来掩盖自己对子女不需要自己操心的恐惧和空虚感。不信,你看看,子女稍有忤逆的话,这些家长常会勃然大怒:你这个不孝顺的家伙,还有没有良心?后者是:我们辛辛苦苦把你拉扯成人,你就这样对待我们吗?这也是失去自我的空洞表现。

    不论在爱情、亲情中,空洞都是自我需要被压抑到窒息的信号,如果自我没有觉察,对己,则会发生疑问:我到底是不是虚度了一生?对他人,则不免有种被情感绑架的痛苦。

    这四种信号,严重性是渐进的,各位朋友可以对照。我们知道了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是知道自己需要的起点。而当我们能够知道自己需要,并且能够满足需时,这些信号都会解除,快乐真实的自我也就会出现在眼前。

    2016-12-10

    小船避让大船,大船避让巨轮,巨轮避让灯塔。

    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需要和天赋?

    正视

    我们的需要,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需要。一是生存层面的需要,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二是价值层面的需要,如尊重、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要。

    从生存层面到价值层面,每项需求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是我们的需要,都是正当合理的。

    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时常无法直面自己的需要,或者说是知道自己的需要却羞于提出。如朋友一起点餐,在完全没有约束的情形下,大家都点的是中餐,你想要西餐,你会直接提出来吗?或者你非常想吃西餐,而这个餐厅没有,你是否会建议去别的地方或自己离开去心仪的西餐厅?

    不论你有多少理由来说明你和大家保持一致的必要,实际上你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并没有正视你的需要。更不用说,在许多时候,你的需要还没浮现在你的眼前,你就把它自动忽略了。

    以前的人们没有必要了解自己的需要,因为可以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有限到没有选择。感谢这个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让我们迫切需要知道自己的需要,尤其是天赋所在。

    方法

    方法一 觉察法

    自我需要产生后,会给你身体发出信号,如上篇提出的情绪波动、身体疼痛、价值失落、空洞四种信号,就看你的觉悟如何。有句话说,装睡的人你叫不醒,用在一些朋友身上也是恰如其分,他们往往不能准确觉察自己的需要,或者多种需要交织而来时显得手足无措,如鸵鸟一般把头埋进沙堆企图躲避灾难。

    对需要的觉察是可以培养的,每天睡前可以留半个小时回顾一天的言谈举止,哪些时候自己心满意足,哪些时候却是欲求不满,坚持到60天,你会觉得自己不仅对自己的需要敏感了,而且对他人的需要也敏感起来。

    这个方法对发现生存层次需要的很有效。

    当我们觉察、确定自己的需要后,就是通过合理的策略满足了。

    若对一些需要尚不能确定,则可以通过询问亲朋好友、或者专家的意见来确认;或通过情景模拟、自我尝试这些方法来验证。毕竟,叶公好龙的事情也会时有发生。

    同时有几种需要出现的时候,就面临着能量和资源分配的问题,你需要对需要进行价值排序,然后依次满足。

    方法二 列举法

    列举法通常在1-2个小时可以发现自我真正需要,适合希望速达的朋友。

    找一个安静的空间,不受干扰的时段,准备数张白纸一只笔。然后开始列出自己脑子中冒出的需要,直到你脑海中如点击一般,或者泪流满面,此时出现的需要就是你的真正需要。当然在此过程中,你可能有想离开的冲动或无法坚持下去的烦躁,这是需要注意的,我们一直提倡发现而不是对抗你的身心。

    有朋友在列举到20条左右时,开始有不耐烦的感觉,觉得是否有必要列举下去,当列举到50到60条时,心中觉得逐渐开朗,似乎有种链接心灵的感觉。当列举到100条时,开始回顾前面的一些需要并有所整合,到120条时,他已经找到自己的需要,激动的失去分寸。还好在一个安静单独的房间,没人看见。

    方法三:预测反馈法

    每当需要做出重要决定、采取重要行动时,建议你可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测。半年到一年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测比较。

    这方法并不是新鲜,早在14至15世纪,就开始被德国的神学人员使用。它注重实际表现和结果反馈的精髓,是其持续数百年仍能发挥效用的原因所在。

    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知道自己的长处,并把自己放在发挥自己长处的地方,达成使命成就自我。

        通过预测反馈法,我们需要进一步要做的是,专注于自己的长处并不断砥砺,同时发现自己的偏见和无知并加以克服,发现自己的短板并有效规避,发现自己的不良习惯并加以改正。

    诱惑

    每次交流到这个地方,就有朋友提出,知道自我需求又如何呢,我自己又满足不了,知道了岂不是增加痛苦。这种悲观论调我想很多时候是混淆了需要和诱惑。

    自我需要会激发我们的内在潜力,通过种种方法满足,在满足的过程中我们有用不完的力量,神采奕奕而且能感染他人。

    诱惑则会透支内在潜力,占用满足其他需要的能量,追求诱惑时我们多有感官上的刺激,甚至利令智昏做出猪油蒙心的举止来,在他人看来此时的我们是贪婪自私的。

    举例来说,我们饿了,我们有能力购买一份套餐,这份套餐也足以提供所需的能量,我们就享用一份套餐,这是满足需要,别人也觉得很正当合理。

    若我们享用过一顿大餐,大快朵颐回味无穷,就希望每次饿了时都能去酒店吃大餐,这就是诱惑。若你有能力支付也无可非议,诱惑的“魅力”常在你能力不够时显得异常强烈,食髓知味后坐立不安。你这时吃套餐就觉得寡然无味,甚至看到别人吃大餐会心理不平衡,凭什么我不能吃?你不快乐也觉得自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这时很可能有如下几种选择,一是把投资学习成长的钱用来吃大餐,二是通过蒙骗他人混吃混合,三是觉得人生昏暗、消极颓废,将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光阴荒废了,无论那种,代价都是惨痛的。

    诱惑存在我们满足需要的时时刻刻,而且往往以需要的面目出现,这是需要警惕的。直视诱惑,也是对真正需要的一种检验。

    我们每个人都有天赋的使命,特长是配备的神器。发现自我需要,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也就是发现我们的特长和使命,发挥特长达成使命。这个使命就是我们的真正梦想,亲爱的朋友,对于自己的梦想,你难道不热血沸腾吗?对于自己的梦想,你难道不愿知道怎样实现吗?

    2016-12-12

     

     

     

     

     

     

     

     

     

    魔镜魔镜,告诉我,这个世界上谁最漂亮?

    在镜子发明之前,我们人类就已经学会了顾影自怜。试想,第一次面对着水面中的自己,祖先的内心该是何等震撼。古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索斯在池塘边喝水时,看到了英俊潇洒帅气无比的自己,自恋到想要亲吻水中的影子,可当嘴唇接触到水面时那个帅气的影子就破碎消失了,当他起身水面恢复平静影子又回来了,如此反复,纳西索斯终于筋疲力尽倒下了。

    我们日常也会照镜子,或许也会搔首弄姿下,悄悄地问:魔镜魔镜告诉我,我是不是最漂亮/英俊的?镜子不会回答,因为镜子的内心正在痛苦的挣扎。

    我们照镜子,其实有深层的意义所在,那就是探索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用现代语言解读,即发现自己的价值观。照镜子时,如果发现自己很喜欢镜中人,则说明我们和自己的价值观相吻合;如果发现镜中人面目可憎,甚至狰狞,则说明我们背离了自己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价值观是脚,环境是鞋,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如果鞋子和脚不合适,我们不能指责是鞋子有问题,或者脚有问题,而是没有找到匹配的。我们尊重每个人的价值观,但并不代表能接受每种价值观。可以预见一点的是,一个优秀团队,其成员的价值观是具有共性的,而且共性越多,团队的凝聚力也就越强,对能力的激发力度也会越大。

    人类的价值观也有共性的部分,违背这个共性,就会失道寡助,反之则得道多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问自己,这正确吗?然后让良知回答。社会的复杂在于,一些名利薰心、私欲炽盛之人假借其名,上演一出出闹剧。2016年11月底刷爆朋友圈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被称为挑战良知的“带血营销”。当事人罗尔只要出来回应一次,舆论的高潮就迭起一次。罗尔每一次极力的辩解行为,都成了”火上浇油”。

    要明白自己的价值观并不难,难在是否能用自己的价值观指导言行举止,谋事谋功。更难的是当遭遇困难压力时,是否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虽是理想之境,却也告诉我们价值观的可贵和力量。

    2016-12-1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心笔记系列 010 空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lo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