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空心病”?
”空心病“是近几年出现的、在当代年轻人身上突出的新型焦虑症,由北大副教授、心理专家徐凯文首次命名,也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患”空心病“的年轻人,具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大多是最好、最乖的的学生,他们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只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空心病“的具体表现是:从症状上来讲它像是抑郁症;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人际关系表现良好;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种症状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传统心理治疗效果不佳。
空心病似乎很难治愈。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空心病?
归根结底,焦虑是空心病的元凶。
社会的焦虑催生空心病
中国当前正经历着快速广泛的社会变革,”一夜暴富“和”一夜下岗“的不确定性挑逗着人们渴望暴富的欲望,也搅动着人们担心下岗的恐惧。不可预期的未来引起了人们浮躁又焦虑的情绪。
人们一味地追寻利益,丧失信仰,精神没有寄托。用各种方法逃避焦虑,如一些人患有”购物癖“花钱买回大量不用之物,来填充自己的时间和空虚;一些人患有”暴食症“,通过拚命吃喝,不惜把自己吹肥,然后又拚命减肥,以此来为空虚的心灵塞进一些稻草。以此逃避内心的焦虑。
社会的焦虑像一股龙卷风,使被旋在其中的人迷失方向,飘浮在焦虑和恐惧之中,丧失了存在感。
学校的焦虑助长空心病
应试考试制度的存在,让人们把成为富翁的期待寄托在了升学考试制度上。
“近年来,高考升学率的教育体制已经成为一种癌症,弥漫到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价值观就是只关心分数,基础教育忽视甚至放弃了对人的培养,一切让位于考试。”学校到处可见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战斗标语:“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考试成绩,已经成为评价人的唯一标准。
学校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战场,在这种功利化的巨大压力下,学生的价值观也在被扭曲、被功利化。他们被训练成分数的奴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他们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方向,找不到存在的的意义,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父母的焦虑引爆空心病
在这种升学制度中生存的父母,只能逆水而上。成为焦虑大军中的一员。
坚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是父母的铮铮誓言。他们摩拳擦掌,急功近利,带着孩子辗转在各种补课的车水马龙之中。他们无暇关注孩子内心的所思所想,只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如果孩子不从,便指责否定。
教育学家蒙特索利对儿童的心理发育作了深度的科学研究,她指出,儿童与生俱来就有很多的敏感点,孩子的自然成长就是在这些敏感点的牵引下,不断发现兴趣所在,并且通过兴趣的趋动,开发相应的能力。敏感点的触发需要有特定的外部环境,需要有足够的自由和空间。但现实是,焦虑的家长根本不懂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打扰了孩子敏感期的正常发育,导致孩子失去自我。就像躯体失去了灵魂,他们活的很空虚,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价值,于是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空心病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空心病像社会瘟疫,正在悄悄蔓延。看看很多学校走廊和窗户上安装的钱栅栏,便知道最纯净的地方也被恐惧侵蚀。
于个人而言空心病带来的是无意义感。患空心病的年轻人觉得从来都没有为自己活过,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生命无意义,具有强烈的自杀意念,生命随时灰飞烟灭。尤其是那些学习优异,看起来非常优秀的年轻人。
于家庭而言,空心病带来的是无尽的烦恼和无穷的悲伤。可想而知,当对孩子寄予了无限期望的父母,看到孩子走向死亡的结局,将会是怎样的支离破碎?
于社会而言,空心病带来的是一股负能量的飘浮、扩散和影响,蚕食着相当一部分人的灵魂。近年来,中小学生的自杀率越来越高,无价值感和无意义感在越来越小的青少年身上体现。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病症。
于国家而言,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栋梁,栋梁若被虫注空,国家怎样谈得上未来?
空心病危害如此之大,我们该怎样医治和防范呢?
根据空心病的产生原因,毫无疑问,我们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国家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从根本上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改变和完善教育体制,让孩子有更多的出路,而不是在应试制度的独木桥上被斩断希望。
其次,关注孩子价值观的塑造,应该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不仅仅是追求分数,更应该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然后最重要的,是孩子成长土壤的改变。父母是一种制造人和培育人的职业。要想培育健康积极的孩子,父母就要拥有足够的能力。了解孩子每一个时期的心理发育特点,顺应孩子自然成长规律,尊重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正当愿望和需求,让孩子有机会成为他们本应该成为的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心目中的样子。
有父母问我:作为父母,如何教育好孩子?
我认为,父母的自我成长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想教育好孩子,我们得首先教育好自己。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能做好自己,又怎样去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