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土拨鼠哪儿去了?

土拨鼠哪儿去了?

作者: 河北一墨 | 来源:发表于2019-01-19 04:48 被阅读112次

    文/曹红格

    微信红点亮起,点开,朋友发来一张截图:

    土拨鼠哪儿去了?

    图上是小学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上的一道题,出题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创设一个真实的表达情境,让学生运用排比的方法,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引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学生的回答却令人深思:

    忘不了,校长幽灵般的出现;

    忘不了,老师魔鬼般的呵斥;

    忘不了,同学僵尸般的尖叫;

    忘不了,花坛里美丽的鲜花。

    感恩母校,给我一个恐惧的童年。

    身边正好有两个同事,我把微信给她们看。

    一个说:“要是我是阅卷老师,给0分,思想态度不端正,老师辛辛苦苦教了六年,一点感恩的心也没有。”

    另一个说:“我给满分,你看他的回答,语言规范,还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果我是阅卷老师,给多少分呢?我问自己。如果这分是评价学生的,我也会给满分。如果这份是评价老师及学校的,我会给另一个分数。而现实情况是,这个分数既是评价学生的,又是评价老师和学校的,我还真一时无法定论。

    我猜,这个孩子,他在的学校,一定特别注重环境建设。你看,“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校长,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努力让学校花香宜人、赏心悦目。

    我猜,这个孩子,他在的学校,一定特别注重课堂纪律。你看,“校长,幽灵般的出现;老师,魔鬼般的呵斥。”校长勤勉的巡视,教师高压的训斥。这样做,不外乎是为了加强纪律,警醒学生——专心学习,取得好成绩。

    我猜,这个孩子,他在的学校,学生一定特别压抑。你看,“同学,僵尸般的尖叫。”应该是老师不在,“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孩子们尽情释放自己无处安放的疯狂。

    我猜,这个孩子,他在的班级甚至学校,成绩排名可能还算不错。你看,他的语言表达,遣词造句,妥妥帖帖。(只出现了一个错字“鲜”。)

    记起学期初,区里教学质量分析会上,领导指定了一些教学成绩优异的单位及老师介绍经验。他们的经验,大抵分为两类:一类是严格制度,勤加督查;一类是激发兴趣,唤醒内心。最终,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更欣赏的是后者。

    学校教育,最终目标是什么呢?我想起了从书中看的一则小故事《土拨鼠哪去了》,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课堂上,老师在给学生讲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在仰头看的三条猎狗。最后,兔子竟然逃脱了。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回答:“兔子不会爬树。”“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条猎狗。”

    “还有呢?”老师继续问。直到学生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去哪儿了?”

    土拨鼠哪儿去了?老师的一句话,将学生的思路拉回猎狗追寻的目标——土拨鼠上。因为兔子的突然冒出,学生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跑偏,土拨鼠,竟在大家的头脑中消失了。

    这多么像我们的教育,最初目标是为了培养人,走着走着,冒出来一只“兔子”——成绩。一些学校、一些教师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完全放在了“兔子”上,而忘记了教育的“土拨鼠”——人。

    教育是什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对学生而言,学过的知识可能忘记,求知路上老师的引导、挫折过后同学的鼓励,才会成为温暖的回忆。

    追求成绩没有问题,但成绩不等同于分数,更不应该是教育的全部。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的路上 ,我们时刻不要忘了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

    漫画/朱海波(选自搜狐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土拨鼠哪儿去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oy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