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2日星期日 18点56分于临江金福宾馆
提起补习班,我欲哭无泪,欲笑无声,恰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自家亲属的孩子,父母望子成龙,不甘落后,于是孩子自小就参加各种补习班,语文、英语、数学、美术等等,但每次考试,成绩几乎都看不得,听不得,说起来让人惭愧。
看着孩子平素的懒散和推脱,我建议不要再让他去参加什么补习班,有那个时间,不如让孩子读几本喜欢的书,也算找个名家进行精神对话,耳濡目染,兴许还能慢慢改变。
亲属不听,执着地逼着孩子四处奔波,而后将辛苦赚来的钱为孩子交付补习费。临到中考前的半年,索性找了个一对一的那种,花销自然不菲。
中考成绩出来了,简直让人跌碎眼睛,几乎没有一科及格。
无奈,孩子只能去职高,家长还要逼着他去参加什么补习,他坚决地抗拒了。
我倒庆幸这个孩子有了抗拒的能力,他此前是无力阻止父母的好心的。
但父母的好心换取了什么呢?
我单位的一位同事,性格开朗,对教育的理解也很深刻,但孩子读到小学三年级之后,他也苦恼了。
他原本希望自己的孩子,除了在课堂上学点知识外,应该多接触自然,多接触伙伴,享受美好的童年。但他终于缴械投降了,因为他的孩子上英语课时感到吃力了,后来干脆产生了自卑心理,其他的孩子几乎都会,唯有他一知半解,连个单词都读不准。什么原因呢?班里大多数孩子都参加了补习班,那些简单的词汇在补习班上都学过了,老师没有必要再讲,也就应付了事,没学的孩子就瞪眼了。
我的同事投降了,孩子的脸上似乎少了笑容,一个小大人,自此行走在我们的面前。
前几年,一个从县城转到我们学校的女孩,一到假期就去参加一个阶段的补习班,到开学初考试时,她的成绩就走到了前边,似乎很有成效。不过,等到正式进入学习,她又回到了原来的位次。如此循环,直至初中毕业,勉强升入高中。
以那时的状态来看,很难有太好的分数,结束她的高中生活,底子在那儿。
乡村的家长看到县城的孩子几乎都在参加补习,已经在起点时比他人慢了一拍,不能再耽搁,也就让孩子利用假期的时间寄居在亲属家里去参加补习。条件好一些的,干脆将家搬至县城,摆脱了乡村的落后,让孩子可以平等地享受补习的“权利”。
前些年,国家默许高中利用假期时间办补习班,高中的孩子几乎不用操心无正规的指导,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动,高中的孩子又落入了补习班的“魔掌”。
怎么摆脱?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落后?大家都挤在一根独木桥上。
偶遇一个补习班的老师,也办了十多年了,据说赚了个不菲的数字,每年的收入不知要超过正式教师的几倍。
“我那个班里培养了不少北大、清华的孩子。”补习班的这位老师,很有功德地说。
我不仅纳了闷,也没听说有几个孩子考入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难道有的那几个都是这个补习班培养的?
我脑袋中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却不能说出来,权当他说了个笑话。
一到休息日,一到寒暑假,补习班就人满为患,稍微一些办得好的,还要看成绩才能入门,俨然进一所名校那么困难。这也难怪,把好入口,才能保证出口。
但谁在监管、评价、跟踪这些挤满了孩子的补习班呢?所谓的个别执法机构,我们到底赋予了他们多大的权利去考评,去管理?
几乎等于虚设,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可以对补习班采取任何措施予以制止或纠偏,我们都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社会无人监管,家人也只能顺应潮流,不得不让孩子参加越来越花花的补习班,希望孩子学点东西,也有的家长图个清静,毕竟孩子到了补习班,暂时有人监管。
至于孩子学到什么程度,就不在他们的掌控范围内了。
看着自己的孩子背着书包,走马灯似地穿梭于各种补习班,家长付出的仅仅是金钱?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要分数,还是要能力?要照搬,还是要创造?要竞争,还是要合作?
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我们即使有思考,但又怎能遏制势不可挡的补习洪流?
上海召开两会,市委书记韩正终于坦言,孩子的负担太重了,他的孩子也在读书,他耳闻目睹,忍无可忍才发声。
但又能如何?
补习已经成了毒瘤,藏不住,打不了,割不得,几乎明目张胆地运行在大街小巷,渗透到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中,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
我们只能一天天地看着它肆意地笑着发生癌变吗?!
19点49分
变味的补习,爱不得,恨不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