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生命的回响——我读《孤筏重洋》(上)

生命的回响——我读《孤筏重洋》(上)

作者: 绿缘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24-08-18 15:08 被阅读0次

偶然间重读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依然那样美好充满希望。1989年3月26日,25岁的海子怀抱四本书,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孤筏重洋》就是其中的一本。

抱着对海子的信任与好奇,我翻开了宛如海盗探险风味的黑色封面,书和人谈恋爱一样也需要缘分。

《孤筏重洋》是一本纪实的海上探险书,不加矫饰的内容,仅仅是如实描写就足够动人了,偏偏这位研究动物学的人类学家和海上探险家还文笔颇佳,幽默风趣,理性感性兼具。

忍俊不禁的捧着电子书,又意犹未尽的找初版纸质书。人身处大夏天的高楼间,神思却跟着书在大海上漂流,那种自由、新奇让我惊叹!

一、独特源于我们的不同

每天睡前看一部分,看完赶紧给孩子分享里面的新奇。印第安人猎杀活人制作成拳头大小的人头艺术品高价售卖;能在海面睡觉的海鸟;天热时,喝海水也是一个解渴的方法;用有吸盘的印鱼做鱼饵,它会吸上来另一条鱼;鲸鱼喷水其实是用须牙做滤网,把水吐出去浮游生物留在嘴里;自动跳上木筏甚至飞进锅里的飞鱼······太多的趣事,令人啧啧称奇。

趣事可以分享,但那种震颤心灵的景色和体会需得细细品尝,海洋摄人心魄的美与力在深夜里撼动着心灵。非常奇特的体验,非亲身经历写不出这样的作品,若没有此书,我们又会失了一种怎样的乐趣啊!分享自己独特的体验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如果没有这样神奇的体验,那我们的生活是否不足为道呢?

这也未必!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模式不同,用各自的眼光看世界。落日,劳作一天的农人带着疲惫与愉悦,诗人想到愁绪,老人感到生命的逝去。正是这不同,也构成了世界的精彩。

对于审美的趋同,认知的趋同,某些趋同是对生命独特性的扼杀。保留自己独特的光芒,敢于不同,勇于不同。即使再庸常的事,构成自己独特的视角,也是珍贵的。这珍贵,源于我们每个人的独一无二。

二、敢于不同产生勇气

时间是4月28日,1947年的某一天。六个人、一只鹦鹉乘坐用绳子捆扎九根湿伐木而成的木筏,他们将历经八千公里耗时97天横渡太平洋。木筏意味着动力来自海上的风和浪,还有他们的异想天开。

时间再倒推十年,在马克萨斯群岛的一个小岛(法图黑伐岛)上,作者萌发了一个念头。他在随后的岁月里,寻找着各种资料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写成了论文《波利尼西亚和美洲的史前关系研究》。几千年前,被驱赶的太阳之子提基带领族人乘坐笩木木筏,穿越八千公里的大海,从秘鲁来到太平洋的岛上。这就是论文的观点。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朋友不信,作为死党的人种学家也不信。

没人相信他的理论,因为人们认为这不可能,除非他真的坐上史前木筏来一次横渡太平洋  

这个人还真就这样干了,他就是本书的作者托尔.海尔达尔,也是这次震惊世界的壮举发起者。他是挪威人,33岁的他并非一时冲动。他也是一位敢于不同之人,敢于质疑已被定论的:哥伦布之于美洲的发现权。

想法一旦发芽,就寻着各种营养疯长。他住进了“海员之家”,听取海员们的经验分享,与曾坐木筏逃生的人交谈,查阅图书馆里印第安人的筏木木筏的图样和解说,买了航海的海图,让认为他疯了的船长朋友画航行路线、计算航行时间。事情就在失望希望之间切换推进着。

在“探险家俱乐部”,空军物资司令部的赫斯金上校提供的新军事发明可以免费使用,这样的远航试验新设备再合适不过。著名的丹麦北极探险家彼得.福格庆对他们的计划激动不已,他信赖原始居民的能力,也曾乘坐木筏在北冰洋沿海航行。这位探险家给予了热烈帮助,他们的计划很快上了新闻。新闻又带了资助者,钱的问题顺利解决了。虽然后面还有波折,但总归是解决了。

一个希望渺茫,无人、无钱的惊世骇俗计划就这样启动了。简直匪疑所思,人们被这惊掉下巴的壮举所吸引、振奋,进而提供帮助。

有点类似吸引力法则,想做成什么,各种点子、资源就纷纷而来。他的坚定和勇气就足够感染和鼓舞许多陷在日常庸碌中的人,这计划仿佛就是他们希望和梦想的延续。

三、勇敢不是莽撞的用生命做赌注

在大海上木筏可能会散,暴风雨中人可能会被冲下水,总之人大概率会有去无回。连他的父母都反对,但他还是集齐了六个人。

第一个同行者叫赫曼,一个出差到美国买零件的挪威工程师,他负责测量和试验风速、水流、波浪等数据。他在吃饭时偶然听说这个计划,就兴冲冲地申请加入。

第二个是会画画的领航员艾立克,赫曼的发小,毕业于航海学校,多次航海周游世界,当然也会使用六分仪并在海图上记录位置。

接下来的两位就是无线电通讯员,作者托尔在战场上认识的两位传奇人物,纳德和陶斯坦。

这最后一位,是充当膳食员的瑞典人种学家班德。他刚完成了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对印第安人的调查研究,并坐古老的独木艇来到秘鲁,一看到报纸上的新闻就找上门来。

作者托尔还是一位非常善于沟通的人,他整合了资源,得到了各方面的帮助。

曾经的战友碰巧新任挪威驻美的官员,通过他的牵线和周旋,托尔的计划得到了五角大楼的资助。他们用勇气和胆量感动了五角大楼的首长,得到了远航所能要的一切东西。

有远见和魄力的人基于人的品质做决定,而鼠目寸光者急功近利、容不得半分风险。好运总是回报给有勇气的人,因为他们敢于行动而不是空想。

(由于篇幅过长,切为上下两篇,明日继续)

相关文章

  • 孤筏重洋

    最近阅读了这一部纪实作品,由于作者个人的经历实在是太过于特殊,让我一度认为这是一本想象力丰富的小说。作者托尔 海尔...

  • 读海《孤筏重洋》有感

    今天读完了这本诗人海子阅读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书,是一本值得阅读的经典。本书讲述的是挪威考古学家兼作家海尔达尔经过研...

  • 《孤筏重洋》为了追求真理,一人乘坐木筏横渡太平洋的震撼故事!

    今天推荐的书是《孤筏重洋》,1989年,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时,身上带的四本书中,有一本就是这本《孤筏重洋》,一个...

  • 《孤筏重洋》读后感一

    飞鱼,鲸鲨,蛇精,向导鱼……随着木筏的漂流,我跟着作者一起开始了奇异之旅。今天先挖一个坑,看完书后再补。

  • 以梦为马,孤筏重洋

    以梦为马,孤筏重洋。 从没觉得这句话这么贴切过。高考的失利,让我步入上海建桥学院这个地方,开学没两天,...

  • 到海上去:电影《孤筏重洋》(三

    《孤筏重洋》无法逃开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之间的力量冲突。 海尔达尔的个性,在他童年的时候,就已表现在他身上,显得与众不...

  • 到海上去:电影《孤筏重洋》(一

    海尔达尔(帕尔·斯维尔·瓦海姆·哈根)是挪威的人类学家、海上探险家。他在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上作人类学调查时,岛上...

  • 到海上去:电影《孤筏重洋》(二

    语言哲学在《孤筏重洋》这部电影中,表现的是已丧失了力量。 经过二战之后的整个欧洲,是相信数学哲学的。海尔达尔打电话...

  • 去探索吧 | 孤筏重洋(Kon-Tiki)

    Kon-Tiki,直译是康塔基号,中文电影译名是孤筏重洋。本以为会是挪威语(片子是挪威拍的,曾提名奥斯卡的最佳外语...

  • 近期要看的十部电影

    1、杀人回忆(奉俊昊) 2、如果芸知道(冯小刚) 3、孤筏重洋 4、唐人街探案3 5、燃烧 6、阳光普照 7、通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的回响——我读《孤筏重洋》(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pp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