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Janus 2020 年末书单 - 姗姗而来(1)

Janus 2020 年末书单 - 姗姗而来(1)

作者: JanusFace | 来源:发表于2021-01-01 12:43 被阅读0次

    自从今年二月份开始,美国的疫情就如脱缰的野马再也没有控制住,芝加哥市长发布宅家令,建议取消不必要的出行,禁止餐馆堂食以及10人以上聚会,限制非必要商务的营业时间。个别人依然不为所动,我行我素,大型派对、聚餐导致病例呈几何级数攀升。作为对社会负责的青年,Janus宅在家中,年初还为2020年的45本书的读书目标而犯愁,如今却只有在书中才能感受到外面世界的变化。结果超额完成任务,读了47本。其中27本虚构,20本非虚构;16本中文,31本英文原版书。以下选出每个类别的好书推荐给大家。选书时并不参考任何外界的观点,图书奖也好,网红也罢,以下仅代表个人意见,排名不分先后。另外Janus鼓励大家学习英文,这样就能原汁原味地阅读原版新书了。

    以下总结含书中内容。


    非虚构

    纪实/自传/历史类:

    Permanent Record; Londoners: The Days and Nights of London Now - As Told by Those Who Love It, Hate It, Live It, Left It, and Long for It; Girl, Woman, Other; 30岁后,给自己开价咖啡馆;Schumann: The Faces and the Masks; Sandworm: A New Era of Cyberwar and the Hunt for the Kremlin's Most Dangerous Hackers; The Address Book: What Street Addresses Reveal About Identity, Race, Wealth, and Power; The Untold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Oliver Stone, Peter Kuznick; The Library Book; 万历十五年; The Five: The Untold Lives of the Women Killed by Jack the Ripper

    连年的自传类图书质量下滑,好在纪实和历史类中都有不错的斩获,尤其是英文原版书。

    《伦敦人-大城市的日与夜》【加】克莱格·泰勒著

    原版书的副标题非常长,直译应该是对伦敦日夜爱过,恨过,住过,离开过,希望去的人们的发言集。本书出版于2012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前。全书筛选了几百号形形色色的伦敦都市人亲身经历的采访,读后胜似到此一游。流浪汉虽穷但依然不放弃拥有一部和外界沟通的电话;许多变性者对无线电科技十分热爱并热衷于一起讨论交流;地铁失物招领处是藏宝地,曾经发现装有二万磅现金的包;时尚租凭业务早在十九世纪就盛行,姑娘们从Harvey Nichols百货商店出租高贵的裙装和高端包包度过美妙的夜晚;投资经理压力山大,却不得不在有时抛掉必定亏本的基金;市区住房昂贵,房地产经纪人推荐先入手小公寓再逐渐靠换房缓慢致富;众多居住在伦敦郊区的民众必须每日通勤上班,交通系统十分破旧20年未曾修理;一个警察16岁就从警,主要职务是调解家庭纠纷,偶尔也会面对刀枪的危险;一个戒毒者第一次看到大笨钟时感动了。。。。。。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伦敦人眼中也有一千个伦敦,当你也成为伦敦人之后,伦敦也会因你而改变。

    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for there is in London all that life can afford.

    没有找到中文版本

    从二十世纪末期开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热继续升温,这个话题不仅仅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还是国防的重要课题,在网络虚拟世界每时每刻都上演着争夺网络“要塞”的攻防战。《Sandworm》记录了近20年俄罗斯最危险的骇客团体所犯下的罪行。近两年新闻上播出的Ransomware和Wanna Cry绑架了诸多大公司或组织的网站并加以勒索,两者均利用了零日漏洞(通常是一些没有被广泛发现的系统漏洞,因而没有补丁)。更耸人听闻的是骇客团体还攻陷了乌克兰的电网,导致全国范围的停电,操纵了法国和美国的上届大选,还让平昌奥运会的服务器瘫痪了几小时之久,其背后的动机不得而知。设想如果没有网络安全的英雄们夜以继日地打赢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访问虚拟世界的我们将会险象环生。

    今年出版的新书,未找到中文版

    有些事物的普遍性让我们并不会过多地思考其存在地理由,仿佛他们的存在就是天经地义,地址就是其中之一。当然,没有地址就没有办法找到一个特定的地点,也无法收信和包裹。在地址系统被发明之前,邮递员的工作非常艰辛,对某个人或者地方的表述只能借助当地周围熟悉的事物(大树,河流,磨坊,铁匠铺等等),不熟悉当地的人完全无从下手。地址系统确实是极大促进了邮政业务,也能够更准确地追踪人口,书中开篇的例子是对疟疾传播的调查有极大助益(现在看来对任何传染病流调都是如此)。另外地址也是人口管理的一种手段,gov只要安排相似阶层,人种,和职业的人住在相近的区域即可。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系统,美国偏爱方形而规整block,每条路都有命名,日本的地址系统非常费解,因为是一片区域划分在一起的。每个国家也有对路名的禁忌和偏好,比如北爱尔兰街道就去掉了爱尔兰共和军成员的名字,纳粹德国的街道没有用犹太名流的名字,要锁定美国每个城市黑人区的地点只需找到Martin Luther King街就八九不离十,在法国也是如此。美国纽约那些听上去高大上的地址是允许买卖的,可是正因为打破了一贯的规律,在紧急时刻,救护车不一定能找到那里。此书虽不是地址的百科全书,但是很多冷知识和新颖的观点让人眼前一亮。

    2019年出版的书,未找到中文版

    此书是2019年Goodreads票选历史和自传类夺魁的作品。如果是对开膛手杰克的案子更有兴趣的童鞋请直接看下一本,因为这是本彻头彻尾描写受害者生平的纪实书,对案件仅是一笔带过。作者通过大量史料还原了五名受害者的生前的经历,开膛手杰克并不是妓女sha手,这只是媒体大肆渲染和炒作的结果。除一人之外,其余的四名女性只是流离失所,被迫流浪街头,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招致了sha身之祸。她们出生中产,曾写过诗歌,开过咖啡馆,有过转瞬即逝的幸福。人生最大的噩运是生而为女并身处维多利亚时代被教条约束的欧洲,社会地位卑微,命如草芥,失去亲友和丈夫的支持后堕入人间地狱,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饱尝疾苦,与此相比,最后不幸的结局只是为悲惨命运划上的一个句号。

    Poor women’s labor was cheap because poor women were considered expendable and because society did not designate them as a family’s breadwinner. Unfortunately, many of them had to be. If a husband, father, or partner left or died, a working-class woman with dependents would find it almost impossible to survive. The structure of society ensured that a woman without a man was superfluous.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

    The Future of Freedom: Illiberal Democracy at Home and Abroad; An American Sickness: How Healthcare Became Big Business and How You Can Take It Back; 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 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Remembering Everything; Talking to Strangers;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今年全球疫情爆发而且又到了大选之年,民主和医学类自然成了大家关注的主要方面,我也找到了两本好书。

    《自由的未来》【美】扎卡里亚

    本书选自某著名大学法学院书单。 作者主张自由并不等于民主,照搬的民主会走样,比独断专政更可怕。即使是拥有三权鼎立的美国,依然没有做到自由的民选。政党仰赖于候选人的知名度和民调率,为了获得胜利而推举的候选人不一定和党的宗旨一致,这导致选择政党投票的选举结果事与愿违,更不用说很多民众放弃投票权,却依然不切实际地希望自己支持的候选人当选。抄袭后的民主在东欧,西亚和拉丁美洲国家变型走样,结果比独断专政更糟糕。数据显示民主无法在贫穷国家实行,因为当权者只会选择性地实施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行政和司法双权在握,权力渗透到商业,影响军事,进而打破国家的政治平衡,最后选举只是流于形式,实质已是专政。对世界和各国政治感兴趣的童鞋不要错过此书。

    《美国病》[美] 伊丽莎白•罗森塔尔

    全书囊括了迄今为止美国医疗体系的所有黑暗面,原本治病救人的行业在新世纪到来后变为了唯利是图的产业链。作者列举医药,医用器械,和医学化验等等方面的例子总结出医疗行业的商业潜规则:

    Economic rules of the dysfunctional medical market:

    1. More treatment is always better. Default to the most expensive option.

    2. A lifetime of treatment is preferable to a cure.

    3. Amenities and marketing matter more than good care.

    4. As technologies age, prices can rise rather than fall.

    5. There is no free choice. Patients are stuck. And they're stuck buying American.

    6. More competitors vying for business doesn't mean better prices; it can dive prices up, not down.

    7. Economies of scale don't translate to lower prices. With their market power, big providers can simply demand more.

    8.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ixed price for a procedure or test. And the uninsured pay the highest prices of all.

    9. There are  no standards for billing. There's money to be made in billing for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10. Prices will rise to whatever the market will bear.

    美国与国内医疗不同点在于就医和医保方式的不同。如果是普通疾病,患者一般就诊于家庭医生处,一旦建立了医患信任,无论医生是更换就职医院或是自立门户,患者一般都会尾随。如此做的好处是每位医生对患病史了如指掌,行医能更全面地做出判断,坏处是医药价格和医疗收费和医生地就职地挂钩,往往收费水涨船高。医疗保险公司乐于和大型医院协作,在分摊医疗费用上回扣更多给医院,至此保费也频频上调。医疗保险始于上世纪初期,教师工会倡议每位教师每年缴费6美元来确保21天在院治疗的权利,原先无差别的保费后来发展成不同年龄不同价格的收费歧视以赚取更多的钱。医院使用住院医作为急救室的廉价劳动力,住院医的薪资远低于全国年薪的平均水平。同样效果的药品,通过换汤不换药的新包装收取更贵的药费,医药公司也给医生更多的回扣,并与医保单位分成。不止医药公司,医疗器械厂商也加入了巧取豪夺的行列。新研发的器械没有做足测试就投放市场,所以大多并没有比历史版本好用。为了推销新器械,推销员花重金讨好医生,让他们参加各种推广活动。他们还将新器械的使用融入到新医生的培训项目中,新老器械的操作没有共通性,新医生没有选择地只销售新品。医院的医学化验收费是私人实验室的10到100倍,测试结果并无太大差别。二十年前诞生了一个叫Medical coder的职业,他们熟悉各类医疗术语,创造的价值是选出最贵等效的的医疗流程名写到账单上。作者指出想要保障自己的权益,需要做到治疗前向医生具体询问清楚各种选择再做判断,对每一个账单上的明细询问清楚,雇佣业内人士包括律师来调查过度收费的证据,和医院进行谈判等等。本书是面向大众的一本不错的美国医疗的百科全书。

    商学/经济类:

    今年读到了三本商学书籍,虽然整体质量参差不齐,但每一本都有借鉴之处。

    Fascinate: How to Make Your Brand Impossible to Resist(《迷恋》[美]莎莉•霍格斯黑德)我并不赞同很多在豆瓣上纸上谈兵的评价,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形成了一套对于品牌评价的体系,每个品牌都能够套用书中的公式来找到发展方向,对于新兴企业不失为一种参考。

    Loonshots: How to Nurture the Crazy Ideas That Win Wars, Cure Diseases, and Transform Industries (无中文译本)被评价为2019年最火的商业书籍之一,此书主要针对的读者群体应该是最高的C位管理阶层,强调企业内部需要两类人才--行动命令听指挥,能出色完成既定任务的“士兵”与厌恶规则,热爱创新的“艺术家”。这两类人对公司同等重要,“士兵”能给企业续航,“艺术家”则能让企业焕发新的活力。开篇1/3都是历史上的创新举例,建议从2/3开始阅读。

    Invisible Women: 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 (《被隱形的女性》洛琳.克里亞朵.佩雷茲)女权运动作品中最用事实说话的一本。尽管在美国女性超过总人口数的50%,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被系统性地忽视而变成透明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把家庭主妇的生产价值计入GDP;同样的行为举止会因为是女性而被消极诠释;几乎所有的商品设计都基于男性,包括拥有更多女性用户的苹果手机;男性更容易进入政界领导大众。如果这些例子只是让人感叹社会的不平等,那以下的例子就让人感到震惊和愤怒了。医药研发的实验只采用雄性动物,女性疾病研发方向大多无法获得投资基金;汽车安全碰撞实验用来模拟女性的充气人偶只是缩小版的男性,忽略南男女身体结构差异,导致交通事故中女性死亡率远高于男性。从上世纪就开始倡导的性别平等依旧停留在口头层面,女性连最基本的人权保障都没有落实。虽然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决办法,也许作者是期盼借助本书的出版给女权运动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英文原版#年末书单#读书笔记#历史#纪实文学#社会学#商学#自然科学#非虚构#

    继续阅读Janus 2020 年末书单 - 姗姗而来(2)

    需要转载请联系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Janus 2020 年末书单 - 姗姗而来(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py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