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话剧《大宅门》repo:初始即巅峰

话剧《大宅门》repo:初始即巅峰

作者: 秋轩 | 来源:发表于2024-05-29 15:54 被阅读0次

    时隔十一年,重刷话剧《大宅门》,当年坐在下台口说戏串场的宝爷已驾鹤西去,空留下熟悉的京胡旋律和令人出戏的幻灯影像。

    一部戏上不上座,看演员,当年有刘威老师的七爷、斯琴高娃老师的二奶奶、朱媛媛的黄春/杨九红/香秀、刘佩琦老师的三爷、雷恪生老师的白喜光,不可谓不精彩,虽然宝爷名为“间离”、实则给演员换装留时间的“说戏”,多少有点让人出戏,但谁会拒绝宅门儿里的爷亲自下场给你念叨当年的事儿呢,真就是好戏全靠大咖撑,看到就是赚到了!至于是编剧的戏好看、导演的戏好看、还是演员的戏好看,那已经不重要了。

    当年,我是不看好《大宅门》改成话剧的,一是70集的电视剧体量太大,人物多、年代跨度长、情节曲折,改成3小时以内的话剧难度太大,二是电视剧珠玉在前,宝国老师、斯琴高娃老师自不必说,即使一票儿配角都太精彩了,话剧演员实难超越,即使是效仿,也极易“画虎不成反类犬”,三是《大宅门》已然找到了它的最佳表达方式,再无“深耕”空间,我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原创上,给“旧酒”换新瓶实非必要。

    话剧《大宅门》首演后的这十年,是中国话剧不断被市场“妖魔化”的十年。靠包装炒作、明星走穴、评奖加持的“好戏”如过江之鲫轮番上演,靠自身品格和扎实演技的戏越来越少,大量优秀的话剧演员改拍影视剧、已鲜少涉足话剧,很多“吃演员”的戏因原班人马无法到位渐成绝响;话剧评论领域真诚的批评已少之又少,以媒体为主力、文艺评论专业人士辅助,穿着剧评外衣、以营销为内核的所谓“锐评”成为主流;《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驴得水》这样的现象级作品凤毛麟角【《驴得水》本不该和《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相提并论,水平上还是差着一大截,但放在当年和现在,《驴》都算是现实主义新作中的佼佼者了,很多人是通过电影才了解到《驴》,其实早电影好几年话剧《驴》在国话先锋剧场场场爆满,已然崭露头角】;拿来主义和花式改编比比皆是,一个IP火了就各种改,小说改电视剧,电视剧改电影、再改话剧舞台剧,“原创剧”甚至成为参赛和献礼突击出来的任务剧的代名词。人的精力有限、剧团的资源也有限,好戏不是靠评奖、包装、炒作出来的,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话剧舞台呼唤原创好作品,借用热播的《庆余年》片尾曲的一句词敬写剧的人,请珍惜你们的笔,别沉迷于黄金乡,要“穿白衣裳,过疯人巷,去泥潭捞月光”!

    我是幸运的,看过宝爷下场、刘威和刘佩琦老师合作的《大宅门》;我最早看的那场二奶奶好像是娜仁花或张岩老师出演的,也还不错;虽然宝国老师的七爷早就先入为主了,但平心而论,刘威老师不愧是老戏骨,对这个戏是下了功夫的,尤其是和黄春的那场戏,表现七爷情窦初开、金屋藏娇,对于刘威老师这个岁数的人挺有难度的,不能油腻、不能傻气土气,得有“爷”的范儿、情还得真,刘威老师通过加快语速、调整节奏和步态,分寸感拿捏的较之王新老师何止高了一个level。

    据说,话剧《大宅门》从首轮到现在,11年换了四茬儿主演,单就我知道或者看过的就有:刘威、吴樾、王新三个“七爷”,斯琴高娃、张岩、娜仁花、谢兰四个“二奶奶”,朱媛媛、常玉红两位黄春/九红/香秀,三爷和王喜光也有b角...我只能说,忒儿戏了,再好的戏也经不住这么折腾。一个角色要多久才能长在演员身上?1个月、1年、10年?观众不瞎啊。《茶馆》1958年首演至今,为什么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到1992年封箱,于是之老师的王掌柜、郑榕老师的常四爷、蓝天野老师的秦二爷没换过人,1999年人艺复排《茶馆》,梁冠华老师的王掌柜、濮存昕老师的常四爷、杨立新老师的秦二爷,演到现在也20多年了!戏常演,演员不能常换,七爷、二奶奶这样的人,世所罕见,能演这样角色的演员同样可遇而不可求,不磨个十年八年人物的精气神上不了身,速成上台“一出儿没有”、不如不接这个戏!

    另,谢兰(电视剧版里饰演香秀)老师不适合二奶奶这个角色,《大宅门》是一出京味戏,讲的是北京城上流社会宅门里的事,时间线是晚清-民国-解放初期。二奶奶是哪里人?北京城宅门里明媒正娶的大家闺秀,不是清初带大碴子味儿的满人,不是山东济南府的窑姐儿杨九红,不是江南吴侬软语之地的谢家小娘,京味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北京语言特点,市井胡同有市井胡同的糙话、宅门里也有宅门里的场面话,但无论如何得把北京话讲明白,否则太出戏了;七爷和黄春在地窖里那场戏,王新那也不是七爷,和天天叫“小闲闲”的林大宝倒是有几分神似,挑滑车那几句念白也不行,天坛公园廊子里拉胡琴的大爷听了都不带他玩;还有,家伙事儿都上台了,白玉婷、万筱菊,一个超级票友、一个名角,这俩人就不能亮个嗓儿吗?没有,不是编剧没给写,是演员来不了。

    最后说说主创对这部戏的一些设计。一是全剧以白景琦的遗嘱作为主脉络,回顾了他不同阶段的高光时刻,首尾呼应,以儿时白景琦与暮年白景琦的对话展开,又以共同念诵遗嘱结束,以白颖宇的变、白玉婷的不变作为支脉,勾勒出了白家人的风骨和情怀,结构上清晰完整、内容上又不失戏剧性,《大宅门》这么大部头的作品改编成这样,已属难得。二是黄春、杨九红、香秀均有一位演员饰演,选取了地窖、青楼、监狱三个别具特色的场景演绎三个女人和七爷的情感故事。我理解主创有别出心裁、凸显演员演技等一系列考虑,但个人觉得这三个人物气质个性差别很大,从更有利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还是应该由不同的演员饰演,甚至青年白景琦和暮年白景琦也可以由两个人分别饰演。三是有意为之的“挑滑车”、“念匾额”环节。咱就是说,“挑滑车”多好的词儿啊,王新、张硕二位咱找个京剧老师练练,每天来个三遍五遍十遍八遍行不行,别一挑一个滑铁卢;另外,就一个“念匾额”+听戏阻拦你家闺女嫁万筱菊+带节奏撺掇你家孙女不认窑姐妈,二奶奶这形象吧,有点歪,但《雷雨》还有周朴园视角、繁漪视角呢,咱也得允许《大宅门》有七爷视角、二奶奶视角,这才有意思;四是剧里有个情节我觉得选取的很好,公私合营的时候,白景琦发现接手白家老号的“领导”原来是钢厂的厂长、根本不懂药,他们有一段到底是思想政治重要还是专业技术重要的戏,七爷有一句词儿“外行不能领导内行”。这段戏好,特别“七爷”,“这一身傲骨敲起来铮铮的响”不仅仅体现在对日本兵、提督大人,更体现在“集百草、济苍生”上,百草堂可以交政府,但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祖训不能丢,做药的规矩不能改。五、想提一句,首轮时宝爷现场说戏特别提气,即使影响了剧的连续性,但大家觉得值,觉得这不但不是败笔,还有点神来之笔的意思,但是现在宝爷仙逝了,投影一放,气氛就有点变了,如果儿时、青年、暮年白景琦是三个演员扮演,黄春、九红、香秀也是三个演员扮演,就不存在换装的问题,也就不需要这个投影过渡了,合适的灯光、音乐足以。如果仍然是一组演员饰演,确实需要换装,那加入一个类似于《四世同堂》中的“说书人”也是可以的,无论宝爷露不露脸,戏就在那里,戏好看、戏常演,几十年后,戏还在演、还有人爱看,这就是最好的褒奖和证明。

    感谢刘深老师赠票,我这吃请还瞎挑毛病实在过分了点儿,信口胡喷,说的不对的地方您海涵。感谢戏搭子蹄蹄妹妹拨冗一起看戏,电视剧《大宅门》看了七八九十遍、台词说了上句立马能接上下句、七爷的遗嘱随随便便就能来一段的你,真是我的宝藏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话剧《大宅门》repo:初始即巅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ql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