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综艺《不可思议的妈妈》第二季中,蔡少芬带着大女儿汤圆小女儿包子,展开了一段冒险之旅,然而有这么一个片段引起了网友的讨论
节目录制当天,孩子们被安排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在最喜爱的玩具和代表着妈妈的【妈妈陪伴卡】之间做出选择。
一起参加节目的其他几个孩子,七宝、小鱼儿和伊莱,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妈妈陪伴卡】,而汤包姐妹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玩具。

工作人员说:“如果你选择了陪伴卡,妈妈就可以陪你;如果你选择了玩具,妈妈就不能陪你了。只能选择一个。”
姐妹俩抱着玩具,笑呵呵地仍不改初衷。
于是,工作人员当着姐妹俩的面,粉碎了【妈妈陪伴卡】,然后他们告诉姐妹俩,【妈妈陪伴卡】碎了之后,接下来几天妈妈都不能陪伴她们。

听了工作人员的话,姐妹俩都懵了,妹妹怯怯地开口问道:“但是不是,在香港可以,可以找妈妈?”
工作人员再次肯定地强调:“妈妈卡已经‘碎’掉了。”

妹妹不确定的低声说着:“但是,是假的。”工作人员还不死心:“但是你们也选了,是真的。”
“可是因为妈妈都没死……这个是假的……但是我想跟妈妈一起……我真的想……”话没说完,妹妹的眼泪就忍不住地往下流。

安排看直播的蔡少芬看不下去了,根本顾不上游戏的规则,小跑着赶到拍摄现场,双手紧紧地搂着妹妹,一个劲地安慰:“妈妈没死,妈妈没死,妈妈不会离开你的。妈妈在这里,不用怕!”
妈妈的拥抱和亲吻,终于化解了女儿心中的担忧和恐惧。

蔡少芬为女儿们的行为解释:“她们不明白那个重要性。她们觉得陪伴,不需要卡,我都会陪她们啊。”
或许节目组的初衷是想让孩子珍惜妈妈的陪伴,但实际上却对小女孩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网友们也一致批判节目组“太过分了”、“干嘛吓唬人家孩子”、“不应该这样问”……
孩子的世界没有“玩笑话”,他们会信以为真,会恐惧,会没有安全感。
别让“熊亲戚”误伤孩子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与其担心“熊孩子”,更让人担心的是“熊亲戚”。
这类“熊亲戚”常常对孩子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语,表面上是开玩笑,但却伤害了孩子。
办公室脾气最温和的一位老师,最近把老家的一亲戚拉黑了。
原来是过年她带着儿子回老家过年。偏偏遇上一个特别喜欢开玩笑的叔叔,一会拿糖逗孩子去打人,一会又把孩子玩具藏起来,惹得孩子发脾气。
孩子为此哭了三四次,朋友几次委婉提醒,但是叔叔却不当回事。
小年那天晚上,同事终于忍不住怼人了。
在大人们互相敬酒时,叔叔居然倒了一点啤酒给孩子:“男孩子嘛,必须得会喝酒!来来来,跟叔叔碰一个!”
孩子茫然地接过,朋友赶紧拉着孩子。
“这么小的孩子能喝酒,您怎么想的!”
“过年图个乐嘛!”
“除了你自己,你看谁还被你逗乐了吗?”
“开个玩笑,你那么认真干嘛!”
朋友生气地抱着孩子离席,剩下其他人打哈哈遮掩过去。
这件事过去几天了,朋友被公公婆婆说不应该,被老公说冲动,但是她一点都不后悔。

三毛说过一句话:“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这种分寸,不仅是朋友,再熟悉的亲人都应该有,特别是对待孩子上。
中国的大人,普遍喜欢和孩子开玩笑,但很多时候,不知轻重,把没素质当幽默,最后孩子嚎啕大哭,父母不敢言。
恶劣玩笑一 “你爸妈不要你了!”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能在现实生活中听到这句话。
“你妈妈去哪里了啊?她不要你了吧!”

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是没有谎言存在的。
其实,妈妈不过是出门买个菜,和好姐妹逛个街,根本不存在不回家的可能。
可在那之后,只要妈妈每次出门,孩子都会再三确认,直到得到肯定的回答,才满意得让她离开。
倘若不这么做,他的心里就会很没有安全感。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出现在有二胎的家庭里。
“你妈要生弟弟了,他们就不爱你了”
网上总说,二胎是对第一个孩子的伤害。
我曾经遇见过一个小女孩,当时她妈妈肚子里刚刚怀了宝宝。
我问她,你开心吗?马上就要当姐姐了。
她笑着点点头,每天都趴在妈妈的肚子上听,还主动在家里帮忙,非常听话。
可四个月我再见到她,她却对这个孩子的到来,充满了担忧和敌意。
原来,自从她妈妈怀上二胎之后,身边就有不少人开她玩笑:
“爸爸妈妈喜欢小弟弟,不爱你了,以后你就没人要了。”
她不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有了弟弟就会不爱自己,可说的人多了,她也就信了。
她讨厌这个弟弟的到来,抢走本该属于她一个人的爱。
可她不知道的是,爸爸妈妈之所以想生一个弟弟,不过是怕她一个人太孤单,想要姐弟俩以后相互有个陪伴。
对于父母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哪轮得到别人来说三道四呢?
恶劣玩笑二 “给你红包,你去打妈妈!”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大人们喜欢拿着红包、零食逗孩子:
“给你红包,你叫我声爸爸!”
“打你妈妈一下,就给红包!”
孩子都很单纯,大人用物质或者语言,怂恿和引导孩子干坏事,在没有判断力的情况下,几乎都会照做。
有的孩子会觉得莫名其妙,甚至觉得没有尊严,还有的孩子,慢慢就学会了很多坏行为。
我老家亲戚有个孩子,小时候,大家总爱逗他:“你去踢你爸爸妈妈一脚,我给你颗糖!”孩子听完就跑去踢,大家笑着称赞:“踢得好!”
时间久了,这孩子的攻击性愈演愈烈,一不开心就爱动手动脚。那些曾经逗过孩子的大人常常叹气摇头:“这熊孩子得治!”
怂恿诱惑孩子动手打人,当他真的学会了,又回过头来责骂孩子。
不可理喻的神逻辑。

你看这些最常见的玩笑,是真的很好笑吗?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没有所谓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大人一时的口舌之快,对孩子来说,全都当了真。
大人之间,玩笑无伤大雅,那是因为彼此心里清楚这是玩笑话。孩子不一样,他轻信大人说的每一句话,分不清真假。
被吓唬、被骗、被评价,孩子都有感觉,他不会表达,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哭。
但大部分只会换来一句:“哎呦,怎么那么较真!”
最绝望的是爸爸妈妈碍于面子没有站出来制止,甚至帮着外人说话,这才是最让孩子无助的。
请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应该是真诚美好的,即使是与孩子的互动。
希望所有的大人都能懂得:孩子再小,也值得被尊重;
希望所有默默忍耐的父母明白:孩子永远比你的情面更重要;
希望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再也无需忍耐,尽管说不。
你在生活中遇到哪些“熊大人”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