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U算法原理
LRU (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 算法是一种缓存淘汰策略。其根据数据的历史访问记录来进行淘汰,核心思想是,“如果数据最近被访问过,那么将来被访问的几率也更高”。该算法最初为操作系统中一种内存管理的页面置换算法,主要用于找出内存中较久时间没有使用的内存块,将其移出内存从而为新数据提供空间。
python中的LRU
Python 的 3.2 版本中,引入了一个非常优雅的缓存机制,即 functool 模块中的 lru_cache 装饰器,可以直接将函数或类方法的结果缓存住,后续调用则直接返回缓存的结果。lru_cache 原型如下:
@functools.lru_cache(maxsize=None, typed=False)
使用 functools 模块的 lur_cache 装饰器,可以缓存最多 maxsize 个此函数的调用结果,从而提高程序执行的效率,特别适合于耗时的函数。参数
maxsize
为最多缓存的次数,如果为 None,则无限制,设置为 2 的幂 时,性能最佳;如果 typed=True(注意,在 functools32 中没有此参数),则不同参数类型的调用将分别缓存,例如 f(3) 和 f(3.0)。
二、举例说明
1.现在我们先不使用缓存来写一个求两数之和的函数,并调用执行它两次:
def test(a, b):
print('开始计算a+b的值...')
return a + b
print('1+2等于:', test(1, 2))
print('1+2等于:', test(1, 2))
执行结果
开始计算a+b的值...
1+2等于: 3
开始计算a+b的值...
1+2等于: 3
可以看到test被执行了两次,现在我们加上缓存再进行执行:
from functools import lru_cache
@lru_cache
def test(a, b):
print('开始计算a+b的值...')
return a + b
print(test(1, 2))
print(test(1, 2))
执行结果
开始计算a+b的值...
1+2等于: 3
1+2等于: 3
可以看到test函数只被执行了一次,第二次的调用直接输出了结果,使用了缓存起来的值。
2.当我们使用递归求斐波拉契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0,1,1,2,3,5,8,它从第3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的时候,缓存对性能的提升就尤其明显了:
不使用缓存求第40项的斐波拉契数列
import datetime
def fibonacci(num):
# 不使用缓存时,会重复执行函数
return num if num < 2 else fibonacci(num - 1) + fibonacci(num - 2)
start = datetime.datetime.now()
print(fibonacci(40))
end = datetime.datetime.now()
print('执行时间', end - start)
执行时间
执行时间 0:00:29.004424
使用缓存求第40项的斐波拉契数列:
@lru_cache
def fibonacci(num):
# 不使用缓存时,会重复执行函数
return num if num < 2 else fibonacci(num - 1) + fibonacci(num - 2)
执行时间
执行时间 0:00:00
两个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不使用缓存时,相当于要重复执行了很多的函数,而使用了lru_cache则把之前执行的函数结果已经缓存了起来,就不需要再次执行了。
三、lru_cache 用法
1.参数详解
查看lru_cache源码会发现它可以传递两个参数:maxsize、typed:
def lru_cache(maxsize=128, typed=False):
"""Least-recently-used cache decorator.
If *maxsize* is set to None, the LRU features are disabled and the cache
can grow without bound.
...
"""
1) maxsize
代表被lru_cache装饰的方法最大可缓存的结果数量 (被装饰方法传参不同一样,则结果不一样;如果传参一样则为同一个结果), 如果不指定传参则默认值为128,表示最多缓存128个返回结果,当达到了128个时,有新的结果要保存时,则会删除最旧的那个结果。如果maxsize传入为None则表示可以缓存无限个结果;
2)typed
默认为false,代表不区分数据类型,如果设置为True,则会区分传参类型进行缓存,官方是这样描述的:
如果typed为True,则将分别缓存不同类型的参数,
例如,f(3.0)和f(3)将被视为具有明显的结果。
但在python3.9.8版本下进行测试,typed为false时,按照官方的测试方法测试得到的还是会被当成不同的结果处理,这个时候typed为false还是为true都会区别缓存,这与官方文档的描述存在差异:
from functools import lru_cache
@lru_cache
def test(a):
print('函数被调用了...')
return a
print(test(1.0))
print(test(1))
执行结果
函数被调用了...
1.0
函数被调用了...
1
但如果是多参数的情况下,则会被当成一个结果:
from functools import lru_cache
@lru_cache
def test(a, b):
print('函数被调用了...')
return a , b
print(test(1.0, 2.0))
print(test(1, 2))
执行结果
函数被调用了...
(1.0, 2.0)
(1.0, 2.0)
这个时候设置typed为true时,则会区别缓存:
from functools import lru_cache
@lru_cache(typed=True)
def test(a, b):
print('函数被调用了...')
return a , b
print(test(1.0, 2.0))
print(test(1, 2))
执行结果
函数被调用了...
(1.0, 2.0)
函数被调用了...
(1, 2)
当传参个数大于1时,才符合官方的说法,不清楚是不是官方举例有误
2. lru_cache不支持可变参数
当传递的参数是dict、list等的可变参数时,lru_cache是不支持的,会报错:
from functools import lru_cache
@lru_cache
def test(a):
print('函数被执行了...')
return a
print(test({'a':1}))
报错结果
TypeError: unhashable type: 'dict'
四、lru_cache 与redis的区别
缓存 | 缓存位置 | 是否支持可变参数 | 是否支持分布式 | 是否支持过期时间设置 | 支持的数据结构 | 需单独安装 |
---|---|---|---|---|---|---|
redis | 缓存在redis管理的内存中 | 是 | 是 | 是 | 支持5种数据结构 | 是 |
lru_cache | 缓存在应用进程的内存中,应用被关闭则被清空 | 否 | 否 | 否 | 字典(参数为:key,结果为:value) | 否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