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一直是一个高频词。
有时候还是一块挡箭牌。不管是否怀才,只要不如意就是“不遇”,既然这样,就可以姿态优美地躺平了,不仅姿态优美,甚至还因此产生心理优势,怪别人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才华。
男怕“怀才不遇”,女怕“遇人不淑”啊。
总之都是怕碰到渣男。
怀才不遇的鼻祖屈原,就是自比美人香草,实锤了楚怀王就是渣男一枚嘛。
贾谊紧随屈原之后,在怀才不遇界也混成一个大IP,且这个人设千年不倒。
千年之后,时年26岁的苏轼,别出心裁,明确提出贾谊命苦不能怪别人,是其“自取”的,为什么呢?因为贾生你“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所以,在苏轼看来,怀才不遇就是一个伪命题。
这是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呈的《进论》之一,也就是前面说的要先交50篇论文当中的一篇,是直接写给皇帝看的。所以,要给贾谊的怀才不遇论唱个反调,也有正常。关键看立论之后,如何分析。
苏轼在这场考试中拔得头筹,可见皇帝是很认可了,而这篇文章也收进了《古文观止》,可见儒生也是认可的——范文嘛,谁都想写得让金主爸爸满意啊。
贾谊论
【1】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开头平实而明确——人要有才并不难,难的是能施展出来。可惜啊,贾生就是空有辅佐帝王之才,却不能施展呢。
【2】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男人要学会忍耐。有才不能施展,恐怕也未必是当时君王的过错,想想自己工作有没有努力?工资有没有涨?唉,多从自己找原因吧。——这话,恐怕说到皇帝心坎上了吧。
【3】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以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说贾谊呢,的确有才,但是汉文帝也是明君啊,结果还郁郁而终,那天下如果没有尧舜,大家岂不都没有活路了?咱们的孔老师、孟老师,为了让国君重用,也很拼呀,贾生啊,不是汉王不用你,是你不会用汉王哦!——话说宋仁宗能不点赞吗。
【4】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雄雌,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说贾谊你就是个小镇做题家,哪里拼得过累积了几世功劳的老臣们呢?你一上来就要皇帝抛弃老头们的制度,采用你的主张,真是图样图森破,你就不会等等吗?就不会先跟老头们搞好关系吗?还哭啥呀哭。不是我说你啊,你真是“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5】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贾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慎其所发哉!
前面花80%的篇幅说了贾谊的不是,最后还是要敲一敲皇帝,不然就太像在拍马屁了:话说有才的人呢,难免有些怪癖,这就考验明主的智慧啦。像苻坚那种寻常之辈,因为破格起用了王猛,结果还占据了半个中国,还是有魄力呢。所以一方面君王还是要了解知识分子,的确是有些臭毛病的,你不用他,后果还挺严重不是?话说回来,知识分子呢也别太矫情,身体是自己的,撒娇赌气差不多就得了,弄得年纪轻轻就翘掉,多可惜啊!
苏轼和贾谊的处境有诸多相似,都是从相对封闭的外省来到帝都。贾谊的学问,是所有儒生都想拥有的,贾谊的遭遇,所有儒生都想避免。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苏轼应该多次与父亲和弟弟一起复盘过贾谊的人生,重点考虑自己该如何规避贾谊的命运。
26岁的苏轼,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欧阳修兴奋地要给他腾出文坛领袖的位置。在《贾谊论》的结尾,似乎都能听见苏轼摩拳擦掌准备大展鸿图的关节卡擦声。
可惜的是,才华盖世的苏轼,善于换位思考的苏轼,智商情商双双在线的苏轼,主动规避了“怀才不遇”的苏轼,却还是躲不过未来的“时运不济”和“不合时宜”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