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留守夕阳:“我老了,就没人要了”

留守夕阳:“我老了,就没人要了”

作者: 壹诧 | 来源:发表于2020-03-31 10:57 被阅读0次

    观点如潮水逆流 唯独心声不息

    文 | Jay

    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外出实践采访是做一个关于留守老人主题的,由于第一次做调研采访,加上接触到这种容易触及情怀、情感的主题,那次经历对我的触动至今依然尤为深刻。

    留守老人,那是对于我来说,在现实中很陌生,在电视上很熟悉的一类群体,当有一天我的视觉从荧屏滑入现实,真正从生活中去接触他们,与他们对话,切身感受他们的生活环境,才会明白之前关于在电视频道,媒体中所了解到他们的信息,虽也容易触及我们心里柔软的怜悯之心,但与真正的实地采访,实地调研比起,那些了解不过是浮于海面的冰山一角。

    我是一个潮汕人,不会说粤语,而且我们所去采访的老人都是操着一口地方方言的粤语,所以我只能大致地从那对我来说很生涩的地方方言,结合她们的动作,形态,表情去推敲他们在表达什么,这也许也是一个记者所应该具备的素养吧,即使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我们也需要抓住一切我们所能利用的去融入到采访的氛围与环境。

    一共前去采访的记者有六个人,大都20岁左右的年纪。可以说这十几年来生活都是平稳和舒适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所采访的三个老人,都是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独居老太太。

    这些老太太都有相似之处,首先,她们是当地志愿者服务的重点对象。她们都是一个人居住,老人们腿脚行动不便,身体多有残疾,缺少儿女的陪伴与照顾,她们所够得的温暖,主要来自志愿者还有一些热心善良的大学生,她们的家人鲜少来看她们,她们唯一的说话伙伴也就是那些抽空来探访她们的志愿者,除此之外,基本无他。

    很多人会以为他们的子女无能力去赡养她们,没有经济能力,其实,真正走入探访,却发现真相并非我们所以为的那样:一个奶奶孙子是中山大学的高材生,儿子女儿都在深圳广州大城市工作,都在一线城市买了大房子,“但是那些房子我是没资格住的,因为(奶奶的儿女)不让我去住啊”,第一个奶奶说。

    另外一个奶奶是二婚的,把丈夫和另一个女人生的儿子拉扯大,但是等那个孩子长大成人了,他去了美国,奶奶的丈夫也去世了,就剩下她一个人住在向政府租的房子里,数着日子度日。而最后一个奶奶状况相对好一点,儿子会负责她一点生活费,她的经济压力也就没有前两个奶奶那么大,但是,她依旧活的很孤单,好在她自己一个人住的小黑屋里有一台黑白老电视,她可以用那只视力尚未退化到失明的眼睛(她有一只眼睛已经完全失明)看连续剧消遣。

    那次采访完,有时候想起那些老人的困境仍会感觉遗憾:明明他们不该成为困难户的,她们不像失孤老人,白发人送黑发人,后半辈子没人为他们送终,也不是那些子女经济能力很弱的,经济能力弱到无条件去赡养他们,甚至于他们的子女的生活条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比社会上享受着儿孙孝顺之福的普通老人还要好,可是却让本应该被善待,被关怀的老人贴上需要被社会关怀,缺少爱的标签。

    二十岁的人生经历,我所经历的不是都是美好的,我也早就过了那个幻想世界尽是美好的年纪,我经历过亲人老去,经历过与朋友分离。这个世界本就不是单元的喜剧,悲悲喜喜,喜喜悲悲交织在一起,而最可悲的是,因为人类的自私,把一些原本结局该是皆大欢喜的喜剧,活生生地变成了悲剧。那些本有幸享受天伦的老人,因为儿孙的不负责,不孝顺,使他们成为了留守老人。沦为了这个世界的悲哀。这比剧情设定的悲剧更悲剧。

    留守老人,也许终其晚年,都是孤独的,因为没有陪伴,没有关怀,更重要的,没有爱。我们的能力很有限,作为大学生,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在空闲中,买袋水果去和他们唠嗑,留给他们属于年轻一代的温情;对于志愿者,每个星期定时定点为他们剪剪头发,清扫房间,留给他们稳定的关怀,因为,他们会说,“下一次,我们再来看你”;对于政府,给慈善机构,志愿者站以资金支持,提供设施,是留给那些乐意施善的人坚持下去的动力与最大的鼓励……

    愿在每个人老去的日子里,世界留给他们的都是光亮。愿每个人都能倾己之力,为留守老人守住最后的那抹亮。

    ■ 编辑排版|Jay,认真学习,快乐追星。

    ■ 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

    独立思考的人自会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留守夕阳:“我老了,就没人要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tw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