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关键对话》这本书,书中大多数都是理论和案例的结合,分析得很有道理。
其中有一章讲到要控制自己的想法,讨论如何通过情绪管理的方式控制关键对话。通过对个人感受施加影响,让自己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对下面的一句话印象很深。
“其他人是无法让你产生某种情绪的,是你自己制造了自己的情绪,是你让自己感到害怕,烦恼或气愤。让你产生情绪的只能而且永远只是你自己。”
产生负面情绪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控制它,要么被它控制。
而想到周日和我妈之间的那场对话,很明显,我很生气,成为了气愤这个情绪的俘虏。
一般来说,我们的行为方式模型如下:
所见所闻 - 主观臆断- 形成感受 - 展开行为
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自己内心产生的想法(通过重新思考或重新解读等方式),我们就能管理自己的情绪,进一步掌控整个关键对话。
控制想法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对话高手的做法是,想办法放慢节奏,然后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
进行行为方式回顾。
1. 关注你的行为表现
2. 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
用更准确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情绪感受。
笼统和模糊表达:愤怒,生气,心烦等
更准确地表达:受到屈辱和欺骗,尴尬等
3. 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
质疑你的感受和想法。
4. 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
通过关注“过激”措辞审视自己的想法。
5. 留意三种常见的“小聪明”
在为错误行为辩护或是面对严重后果摆脱干系时,我们经常使用三种方式进行主观臆断。
1)受害者想法 - “这可不是我的错!”
认为对方是错的,自己是对的。
2)大反派想法 - “这都是你造成的!”
夸大自己的无辜,强调对方的错误。
3)无助者想法 - “这事我也没有办法!”
认为自己无力做出任何积极努力或表现得有所帮助,没有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式。
我们该怎样消除这些想法呢?
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在为错误行为寻找借口时,对话高手会努力改变错误想法,构思正确想法,引导积极情绪和健康对话。
1)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
你并不是事件的受害者,而且问题的参与者。
2)把大反派变成正常人
试着把对方看成一个正常人,而不是险恶的人。当然这样做不是为对方错误行为寻找借口,如果对方的确有错,我们可以以后找机会解决。
这样做是为了改变我们自己的错误想法和情绪,这样做可以让我们从各种可能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行为原因,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
3)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通过反思自己的初始目的来改变错误想法。
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希望为自己、他人、我们的关系实现什么目的?
要实现这些目的,现在我该怎么做?
案例分析:
我妈最近在为下个月的搬家 , 从镇里搬到县城,做准备。上周日下午,她给我发了一些她在打包的照片,几乎把家里的东西都翻遍了,走道里还堆满了几袋打包好的东西。除了照片,还有两段语音,我一点进去,立刻不淡定了。
我妈又哭了,说我不听话离家太远,什么时候都是她一个人,都帮不上忙。
她又在怪我了。
这样的话我听了无数次,从我毕业到现在工作将近十年,甚至我已经在这边安家后,我妈还几乎每次电话里都会重复这些念叨。
听得多了,已经变得麻木,甚至很多次会冒火。
在我的内心深处,自从爸爸走后,我的一些世界观,我从小构建起来的自己生活的美好环境,被周围的一些人和事摧毁。
从我妈那得知,她遭受了周围人不少闲言碎语的攻击和旁观的冷眼,最初的那几年我在上大学,每次电话里听到的都是妈妈的无助的哭泣和诉说。小时候的我眼里的那些可爱的人和事,怎么一下子都变得不一样了?
我跟着变得生气和愤怒,想逃离那个地方,远离那些人。所以这些年,我就是不想回去,既然没了家,在哪不都是一样呢?等我能在外安了家,就把妈妈接在身边一起生活就好了。这就是我的想法。
当然有时候我也怀疑,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究竟对不对。
这些年为了这个想法跟我妈拉扯过很多次,吵过几百上千次。在她和一些亲友眼里,我是不孝的,自不量力的,一个女孩子家跑那么远。
但是自己选择的路,咬着牙要走下去。
回到开始的对话,我又开始冒火了,我生气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妈又在抱怨和责备我,二是她为什么要让自己那么辛苦。
于是我拨了电话给我妈,告诉她该丢的东西要丢了,可是我妈是个特别固执的人,很多东西旧了坏了,她还是舍不得丢。在这个问题上我已不想跟她再争论下去。
她说自己要一个人辛辛苦苦打包那么多东西,然后一个人从五楼扛到一楼。我就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说不先这样搬下去,你表哥从村里来的时候,他要赶着回县城,等太久会说她。我表哥这两年一直派驻村里当“第一书记”,所以我妈是想趁着每次他从村里回县城的时候,能先帮忙载一些东西过去也好。
我这个表哥,有时候做事可能也没那么积极,也确实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他就在车里等着,不上去帮我妈搬东西。当然我妈也是想少让他等待,所以能做的自己先做了。
但我音量开始加大地对我妈说,为什么表哥就不能上去帮你搬呢?他不愿意的话我给他打电话,或者我们花些钱请外面的人来帮忙,我变现得很生气,我妈担心我真打给我表哥,急忙说你表哥他也忙。
然后我又顺带说了,为什么到了今天你还是一味抱怨我离得远,你让我怎么办?因为太过生气,我忘了我妈具体说了什么。
而后我又跟她说了我希望你少做一些,自己在家能打包多少就先打包好,等到搬家的时候,我请假回去,我们也会再找亲戚帮忙,到时候大家再一起搬。不用你现在这么辛苦五十多岁的人了,要自己从五楼扛到一楼。
我说搬家总是会很累的,需要慢慢来,那时候我们也用小车一趟趟搬了好几次,非常累。最后请专门的人,专门的大车,一次性搞定,这样省时也省力。
我妈又说到时候车子哪里放得下那么多,还有衣柜等大家具。现在想来我妈的话也不无道理,也能理解她的做法。
只是当时的我听到她抱怨,她哭,我的难过转化成了夹杂着很多感情的怒气,所以有了过激的反应。
过后我又开始后悔。我当时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妈确实是辛苦,一个人要整理打包一整个家的东西,她的情绪无处发泄,就对着我说了,我作为她唯一的孩子和亲人,怎么就不能忍受一下呢?纵使在我眼里我妈也有不对的地方,比如说每次都还念叨抱怨我离家远,让我很不开心。
我开始反思对话的前后。
回顾当时的情形,我看到我妈辛苦打包的照片,还有她的那些话“从小就把你辛苦养大带大,你却跑那么远,让我无可依靠,这时候都是我一个人打包搬运...”
我当时的想法是:我妈在责备我,又在抱怨我跑得远,不在她身边,帮不了她。
于是我的感受就是生气,愤怒。
进而产生了打电话回去,在电话里展开了激烈对话的这样一种行为。
其实我真是个对话“低手”。我成了情绪的俘虏,采用了暴力应对的方式。
我把自己当做是受害者和无助者。
“这是我的错吗?”,“要让我怎么办呢?”
如果是对话的“高手”,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
如果我换一个角度看待,我妈搬家,我是不是应该在身边帮忙,这事我是不是也有责任?既然我不能在身边,那就是我的错。我就要道歉,要哄我妈。
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我的目的是什么?
我希望我妈不要那么辛苦,搬家是一件开心的事,不希望我和我妈之间产生不愉快。
要实现这些目的,现在我改怎么办?
不应该带着情绪和我妈开始对话,而应该心平气和地跟她说抱歉,不能在身边帮她分担,安抚好她的情绪。然后再建议她量力而行,先整理打包好,搬的事情尽量不要她来做。到时候搬家当天,人多力量大,多请几位叔叔舅舅帮忙,如果是实在没有人帮忙,我们请人雇人来搬,都是可以的。不要心疼钱,我少花一些就好了。
想到以上这样,我似乎看到了某种解决方式,心中的困惑和小心结终于解开。
我和我妈,因为我离得远,不在她身边这个事情,产生了很多争执,很多次的对话也是一点就燃。
我要好好学习《关键对话》,改进我们的对话方式和关系。不要再犯对话“低手”的错误。
妈妈,辛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