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以为17岁的少年汤某因为和母亲吵架,赌气从上海卢浦大桥跳桥身亡。后车的监控视频显示,少年从下车到跳桥,短短5秒钟,毫不犹豫纵身跃下。妈妈从车上追过来,眼看就要抓住孩子的脚了,可是却没能拉回孩子!妈妈伤心欲绝,跪在地上,痛哭不已。
很多人都在评论中感慨,说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一个不高兴就能跳楼,跳河,一个不如意就能拿刀杀父母……我们真应该好好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能抗事儿,别那么娇气。
然而,我看到这些评论,心里却有不一样的声音,我想说的是,难道,孩子们应该练就的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指责和谩骂,都不会轻生的本领吗?孩子这么决绝的放弃自己的生命,虽说是一时冲动,但是背地里孩子忍受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我们都不知道,或许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地方。
要我说,并不是孩子们需要挫折教育,而是家长需要语言教育。
语言的暴力将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永久伤害。
《镜子》这部纪录片里,记录了几个孩子长大了“不争气”,学习不好,啃老,不工作,网瘾等。这些孩子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曾经遭受的语言暴力:“你这个样子就是个废物”“看你那个怂样,你敢去?”“就你,永远没希望上大学!”“吃吃吃,就知道吃,你是猪啊!”“你怎么这么笨!都教了你多少次了你还不会!笨死了!”……这些孩子说到这些话的时候,眼神里满满的落寞和难过。
语言的暴力带给孩子的是人格的侮辱:给孩子打上各种负面的标签,否定孩子,让孩子失去自我价值感。
当我们说孩子笨,当我们说孩子是猪,孩子们听在耳里,疼在心里。他们会深深的感到无力,无助,觉得自己不行,不配。于是,在有新的挑战出现的时候,孩子们只能退缩,躲避,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孩子们会下意识的告诉自己,我不行,我笨!这些,就是我们给孩子的定义,我们给他们心灵上上的枷锁。
没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将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觉得自己哪儿哪儿都不好,干什么都干不好,又没用,那么,既然是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语言的暴力让孩子无法感受到爱。当家长们面对孩子的错误,情绪,难题时,忍不住谩骂发泄自己的情绪,却没想过,这些话语将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
所以,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家长!我们应该学习好好和孩子沟通,交流。
首先,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告诉我们他不喜欢自己的任课老师的时候,我们不是马上否定孩子,说服他一定要喜欢自己的老师,而是去探究,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老师,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或者孩子在其中的感受是什么。很多家长,一旦听到孩子表达不喜欢,不好的感受和情绪时,第一反应就是你不能这样,否定孩子。那么如果是这样去应对,久而久之,孩子的逆反心理会非常重,而且会变得不愿意跟家长沟通和交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代沟。
就拿这个17岁男孩儿来说,据说是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遭到妈妈的批评。那么,在家长了解了孩子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可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是,面对孩子,我们首先要尊重他,问问他的看法和观点,怎么看待这件事的,自己觉得自己在这件事里面哪儿做的很好,哪儿做的不好,为什么?看看孩子自己想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用探究的沟通方式去真实的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客观的帮助孩子,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是把孩子放在和我们平等的地位在进行沟通,而不是习惯性的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责备,抱怨,威胁,无休止的说教等。
其次,我们需要赢得孩子的合作。要赢得孩子的合作,就要从小带领孩子解决问题。在尊重孩子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有两方面需要孩子合作的地方,一个是我们希望孩子做得事,一个是我们不希望孩子做的事。
我们希望孩子自觉学习,坚持锻炼,有计划,有总结,认真听讲等等,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是家长期待孩子可以拥有的。那么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做的是,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我们自己的行动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再逐步的给孩子一些小任务,把大的目标分成小的目标,带领孩子一个一个的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
那么,在不希望孩子做的事上面,我们需要采取的是另一套方法。比如,孩子喜欢打架,玩儿游戏,看电视,上课爱说话等等。那么,首先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是,孩子不是无缘无故的有这些行为的,这些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孩子的原因和感受。我们首先理解孩子的感受,承认他们做这些事儿的时候比较开心,快乐,其次,我们需要让孩子有规则感,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来掌握时间和事件的解决方式。
比如,孩子每天一放学就看电视,一看电视就不关,常常弄得作业做不完或者是应付了事。那么,当我们去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1,描述现象:我看到你放学回家,看电视到9点钟,开始做作业,作业的字迹很潦草,数学题也有很多错题,有时候你甚至都完不成作业。2,提出问题和期待: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吧,让你既可以开心的看电视,又能高效有质量的完成作业。3,和孩子记录执行过程,定期复盘。执行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或者是觉得不对的地方,实行一周后进行复盘,一起商量下周的策略和计划。
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家长做到尊重孩子,不给孩子贴标签,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孩子为自己负责,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改掉家长不希望孩子做的事。
最后,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替代惩罚和说教的办法。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些小暗号,小手势,当家长情绪不佳或者想要提醒孩子注意什么的时候,用这些暗号或者手势来代替语言,可以有效的减少语言暴力现象。同时因为是自己的约定,外人是看不出来的,会让孩子感受到和家长间的亲密,增进亲子关系,使得家长更容易和孩子沟通。
其实,当我们没有了控制孩子以达到我们预期结果的心理,没有了语言的暴力。孩子是能真切感受到这一切微妙的心理活动的。当我们只是做为一个倾听者、一个与孩子平等对话的角色,孩子会知道,他们的生命是自由的,他可以自由的选择。当他有了自由,他才有了清晰地思考的机会,才有了为自己负责的勇气,可以自己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才有了能力去成长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他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