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牛山对泣”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牛山对泣”

作者: 清晓视野 | 来源:发表于2020-10-03 20:11 被阅读0次

    牛山,可以说是临淄最有名的一座山了,是临淄八景之一,所谓“春回牛山雨蒙蒙”是也。一代名相管仲即葬于此。而齐景公也在此留下了“牛山对泣”的典故。

    春回牛山雨蒙蒙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这是一个有关齐景公与晏子的故事。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某一天,齐国国君齐景公带着他的三位重臣外出赴牛山游玩。君臣四人登上牛山,站在高高的山顶,齐景公回首北望国都临淄城,无限风光、无边美景尽收眼底,一时不免感慨万千,直至感极而泣道:“美哉!我之国都!城郭草木郁郁芊芊,乡野郊外沧海桑田;如此如画江山,真想百年、千年地永远活下去,与山河同在!”看着国君如此地感伤,随行的大臣史孔与梁丘据此时也随之附和齐景公,并几乎同时也哭泣了起来:“我等依靠国君的庇佑与赏赐才得以衣食无忧及享尽荣华富贵;如此美好的生活,就连臣等都是万分地留恋而愿长生不愿死,更何况大王您呢?”于是,此君臣三人一时的情绪几近难以控制,差一点就要抱头痛哭了……

    四人当中,唯独晏子整个过程中都默不作声,只独自一人站在一旁发笑。见此情景,齐景公遂擦干眼泪问晏子:“寡人今日之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泣,子之独笑,何也?”那意思仿佛是说,我们仨这会儿正触景生情地在感伤着人生呢,唯独你为何大煞风景地在一旁发笑?晏子这才对齐景公解释说:“大王啊,请不要再为此感伤而泣了!人都是要死的!假如我们齐国的先君与圣贤不死,那么姜太公、齐桓公他们现在可能还在身居尊位;那样的话,大王您又怎能成国君呢?再假如我们齐国之先祖,文韬武略的庄公、灵公也长生不死,那么他们现在也一定会身居国君宝座;如果那样,大王您又该如何自处呢?谁还会承认您这位国君?”

    此时,齐景公与那两位已经不吭声了,也都收住了哭泣。晏子则继续正色道:“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所以我们的先君才会一个个地死去,才会把君位相继传递给您。然而您却偏要为死亡而流泪哭泣,您这难道不是有悖天理吗?君主哭,大臣也哭;我不但看到了有悖天理的国君,而且还看到了阿谀奉承的大臣!如此荒唐情景,又岂能不让我一人私下独自发笑?”

    晏子一席话说得齐景公已经很惭愧了,于是景公连忙举起酒杯自罚了一杯,这当然也是为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了。

    晏子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恰好符合应对现实的三种反应。人对现实事件的反应,大致有三类:感性反应、理性反应和悟性反应。

    感性反应是对外部事件的情绪化应对。齐景公触景生情,舍不下荣华权势,想到死亡,感极而泣。他此时处在较强烈的情绪中,这是面对人生无常的感性反应。他的两个臣子也随之哭泣,沉浸在伤感的情绪中,这也是感性反应。如果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这二位的做法,这是在用支持疗法。

    而晏子看到他们三位几乎在抱头痛哭,“独笑于旁”,这是一个“中断”,成功地打断了齐景公的哭泣伤感,使他不再一味地沉浸在情绪中。

    晏子接下来的话,第一层的核心意思是,大家都要死,如果不死,齐国国君也轮不到齐景公。这是理性反应。晏子用客观逻辑来分析如何看待死亡这件事,让齐景公停止了哭泣伤感,开始意识到死亡也是有好处的,也促使景公从感性反应转向了理性反应。

    第二层,将死亡上升到天理的高度,生老病死是完整的生命轮回,是宇宙的常态,用哲理把人生无常这事看穿,是一种更为超脱的态度。这是悟性反应,是人的理性高度发展后表现出的一种超越感性反应和理性反应的形式。景公听了之后,“惭焉,举觞自罚。”大约他也有一些悟性反应了。

    晏子的这次劝谏如此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抓住了齐景公“为了什么”哭泣。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这则故事,晏子真是一位运用心理的高手。这么杰出的人才,难怪人们要“古冢遗迹怀晏相”了。

    附原文:

    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滂滂去此国而死乎?使古无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史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曰:“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驽马栈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而况吾君乎!”晏子独笑于旁。公雪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之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有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吾君方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唯事之恤,何暇念死乎?则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见不仁之君,见谄谀之臣。臣见此二者,臣之所为独窃笑也。”景公惭焉,举觞自罚,罚二臣者各二觞焉。

                                                                                                  ——《晏子春秋·谏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心理的角度来看“牛山对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cw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