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置身事内》的热度了,借着这次机关党委的主题阅读活动,我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一饱眼福。下面,来介绍一下全书的主要内容:
《置身事内》用通俗的语言、清晰的结构和贴近生活的的风格讲述了中国近几十年经济发展的模式、现象和出现的问题。全书也让读者看到了,复杂的社会经济也可以通过简单的逻辑来分析并呈现。虽然这本书分析和提出了中国经济因高速发展而随之带来的各种问题,但同时也表达了解决问题往往并不简单,正如作者所说,“实事求是”永远不会过时,“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要彻底理解中国经济,就要从理解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党的基本路线出发。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七大明确表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根本任务、基本路线、工作重点都统一指向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所以国务院每年都有GDP增长目标,GDP的增长率自然而然也就成了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有了路线,有了任务,那么由谁来进行经济建设?依靠什么资源建设?如何建设?
作者在本书的上篇《微观机制》中,通过第一章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第二章财税与政府行为、第三章政府投融资与债务和第四章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的内容基本回答了这几个问题。
第一章重点讲述了央、地事权划分的逻辑。我国的特点是人口、面积、经济总量大,各地风俗、地理、文化差异也不同,治理难度错综复杂。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经济建设的主要事权也就落在了地方政府层面。地方政府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一环,事务繁杂,自主权力却很大。这就回答了由谁来进行经济建设的问题。
要想干事情,发展经济,还需要财力的支持。而第二章就讲述了我国财权的大致分配。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财税收入大部分收归中央。导致了事权层层下压,财权层层上收的局面,对地方政府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改变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进而催生了“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这就回答了依靠什么资源来启动经济建设。
第三章和第四章则详细介绍了其中的运行逻辑、机制和具体案例,也就是向读者解答了地方政府是如何进行经济建设的问题。同时,引出了地方政府的债务以及相关改革,为过渡到下篇做好了铺垫。
下篇中主要介绍了在依靠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这种模式之下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比如在第五章中讲到了城市化与不平衡,提到了重投资和房价高起,居民债务负担过重,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不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能占到GDP的七成,而中国却不足四成。
第六章主要讲述债务形成及其风险。中国的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居民、企业和银行层面。如何化解债务风险,作者也介绍了三种方法。比如降低银行利率,这是最常见的。第二就是央行兜底,发行货币来购买各类资产,即所谓的“量化宽松”,这是发达国家(美国)的主要做法。第三就是债务货币化,一般主权国家迫不得已之选。
第七章分别介绍了国内因消费不足、产能过剩造成的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和国际贸易摩擦加重导致的国际失衡。内外结构失衡使得中国经济举步维艰。于是中央在2020年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八章在前面七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生产型政府”的局限,解释了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必要性。并指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步一个脚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全书看完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对今后深读经济类书籍也有很大帮助,这是一本值得去读的经济类入门之书。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每一章节后面,都有作者精心推荐的拓展阅读书目,体现了作者的非常暖心之举。
最后,作者在结语中说,这本书没什么宏大的构思和框架,也没有预测。虽于此,但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基于专业训练的朴素信念也有一个,便是: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我,亦感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