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在阅读《思考,快与慢》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不过最近重新读了两遍序言,对书的整体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就想先写一篇主要内容介绍,给大家推荐一下这本好书。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一个心理学家,而他却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讲,主要是因为他对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制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商业决策制定方面。
这本书是卡尼曼50多年研究和思考的集大成之作。卡尼曼的核心观点是,我们人类在思考时时常常会受到直觉性偏见的影响,导致判断和决策的失误,我们要提升自己发现和理解这些失误的能力,以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避免失误,降低失误造成的损失。
阅读这本书以后,我很快发现,自己受直觉性成见的影响,已经出现过很多次的决策上的失误,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损失。2019年的奶茶店创业失败就是其中之一,这次失败让我损失了超过6w元人民币。在阅读这本书以前,我根本想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出错的。如果之前就阅读过的话,也许就能避免这笔不小的损失。
我们理解了自己思考的这些特点之后,未来不管是投资也好,创业也好,提高决策的质量,不仅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可能为我们带来相当可观的收益。
本书分为5大部分来介绍卡尼曼的研究,分为三十多个章节,每一章作者都用非常觉有说服力的实验和案例向我们解释了我们思维的运作过程。
第一部分卡尼曼提出了他的双系统理论,把人们的思想分为了“系统1”和“系统2”两个角色。“系统1”的特点是快速且无意识的,它依赖我们的记忆、经验和情感;“系统2”的特点是有意识的,它需要集中注意力,且很懒惰。双系统理论像是提供了一种描述思想的语言,让我们能更容易的理解我们思想的运作过程。
第二部分我们判断时常用的思考方式——启发法。启发法有时是有效的,但有时得出的结论和现实情况差别又很大。例如可得性法则就造成了我们常说的幸存者偏差,如果你身边都是大学生,你就很难相信中国本科毕业人口只占人口总数的不到4%,尽管这是国家统计的真实数据。
第三部分讲的是我们大脑的局限和因为这些局限容易犯的错误。我们常常会低估事件的偶然性(也就是运气)的影响。例如后见之明,在两只实力相近的球队比赛结束后,我们常常会认为赢的那一支队伍要强很多,我们投资了一只股票赚钱了,我们可能会认为是之前自己对涨跌的预测对了,可实际上这些很有可能都只是运气的影响罢了。
第四部分重点讲的是决策制定的原则,讨论了前景理论和框架效应,这些就是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
第五部部分描述了两个自我,即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这两种自我有不同的偏好,这些不同被用来衡量人们的幸福感,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由于第四第五部分我还没有细读,对于其中的原则概念还没有很深的理解,后面我会每个部分写一篇阅读感受,到时候再基于自己的理解具体地给大家介绍。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句子理解困难,对照英文原版,发现书的翻译上问题比较多,下面列出我发现的一些问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1.译者用自己对章节内容理解重新写了各章的标题,内容虽然丰富生动了,但有时候不好确定原著这章讨论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每章最后有一个“示例”,示例后面的表述,就十分接近一章原本的标题了,大家可以参考下。
2.在文章不同的地方,译者对同一概念使用了不同的汉字翻译,这样就给大家的理解带来了一些障碍,例如“systemic errors”在不同的地方被翻译成了“系统性错误”、“系统性误差”或者“系统性失误”,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个概念,因为意思指的是我们在思考时得出一种错误的结论,实际上是思考的失误,所以我认为翻译成“系统性失误”更为合适。同样的“bias"也被翻译成了”偏见“、”成见“等多个词。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把这些语义相近的词,都用自己认为合适的一个词统一代替就行了,这样会好理解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