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今天德育的失败就在于我们都在对孩子采取植入式的说教,而不是以对话的方式展开。学生并没有看到真实的生命范本。所以我们的教育在课堂上成了空洞的夸夸其谈,成了强硬的灌输。
我由此所想:这绝对没有偏离此次研修的主题。学生德育本来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教育写作选题。就像我们成人也要先达到“生命的自觉”以后才会树立自己的目标,学生也需要找到自己生命的觉醒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内心的驱动力。
我们如何帮助学生尽快地寻找到这种觉醒呢?张老师是从“先觉者”那里获得启迪的。而学生人生里的“先觉者”就是我们教师自己。“教师要讲故事,故事的最核心是对自己生命的回看,把自己生命的经历与孩子进行思考,就会引发他们的思考。”而关于故事的魅力,樊登读书会也在讲那本《故事经济学》时提到过,我对此深信不疑。
如此说来,我一直在做这样的事啊。我常常觉得自己会在课堂上跑偏,讲着讲着课就讲到了自己生活里的一些人与事,以及那些人、事带给自己的感受与意义。原本并不认为自己也是“范本”,如今看来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越来越多地从一些书籍、一些人的言论与观点里找到自己行事的依据。原来我的做法是有理论背景的。是之前有读过这方面的书于是无形间思想受到影响?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上帝派他们以文字或言论来巩固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决心?
明霞老师说:写作,让我走向生命自觉与专业精进的道路。
我由此所想:从一位初中的生物老师到目前已经出了五本专著的生命化课堂的教育实施者,明霞老师已经可以算是我们任何学科老师的最佳范本。明霞老师一直说自己不是学中文出生,没有任何的写作天赋。只是潜心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却也走出了一条写作的路。
而所谓的教育写作,我也一直都觉得就是对我们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事件的反思与整理。做得好的地方可以作为经验与智慧积累下来,让我们日后可以看到“自己曾经做过些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写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展开思考与研究的过程。而通过思考使我们下次做得更好。最终实现写的突围,延伸写的范围至学生故事、行走记录、读书感悟。由此踏上写作路。
明霞老师说:好的课堂就是学生感觉安全,没有恐惧的课堂。这是我所认为的生命化课堂该有的状态。
我由此想到: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不也大力强调教室要让学生有安全感吗?还有上午张文质老师提到的“恐惧使人丧失能力”这一观点。好的教育都是相通的,不分国界。好的课堂都是相同的,只有当学生在感到安全的状态下,才能谈创造性思维、才能谈生机与活力。“生命化的课堂”就是倡导生命在场。而有生命投入的课堂才有更多的生成,这些生成又构成了写作的丰富的素材与内容。明霞老师就是这样通过写作提炼课堂,通过课堂系统写作。从而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明霞老师说:我为什么能从教学走上教研之路?我为什么能为一些学校的老师、校长讲课?我为什么能给他们讲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因为我有故事和案例。如果没有写作,那我讲什么?我早就忘记了。
我由此所想:所有不是为了出书而写作的写作到最后都会成为财富。只是用来记录、思考与实践自己的一种见证,经过积淀与完善,最终却成了超越这些而存在的实物。
我也常常回看自己曾经写下的一些随笔。伴随着文字的叙述,那些模糊的学生的脸孔,已经快要忘记的事件的始末,当时的那些思考与感受就会重新变得生动而又鲜活起来。而其中折射出的意义又会令我反思自己在当下教学工作中的举动。而这或许就是“经验之谈”。
我们都可以做明霞一样的老师,从写作这条路开始,走到记录——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再记录中去。
明霞老师说:我的写作之道就是:求真求实,情动而辞发。
我由此所想:看似无为,但又何尝不是每一个写作者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要写赞歌,必定是有对对方发自内心的欣赏。如果想表达批判,也要让读者看到阳光。能引发他人共鸣的文章,一定是有真情的力量。至于技巧、至于方法,写得多了,自然也能观出一点门道。正如文芳老师在总结评价所说“明霞老师的朴实的词汇,有一种修行的味道。”
明霞老师的成长之路带给我最大的启迪是:对于写作,不带功利地出发、恪守内心的底线、真情流露地表达,到了最后,著书立说已经不是个人的意愿,而成了上天的造化。遵循生命成长的轨迹,写作就会朝着一本书的方向行走,直至抵达。
张老师说:所有的积累,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都是不够的。
我由此所想:正如一个朝着既定目标不断行走的人永远都会说“我正在路上”。不是目标始终遥远,而是因为目标已经随着行走者自身的不断抵达而逐渐升级、提高了。任何事情都一样,当你实现一个小目标时,你必然会生出一个大目标,当你实现了这个大目标时,你又会生出更大的目标。
写作也一样,我们永远会觉得自己“词穷”。最满意的文章永远还在腹中,永远是下一篇会更好。好比书读得越多,便越觉得未读的书还有好多一样。
个人理解:写作是一种创新输出的产物。之前的积累,都只是我们产生新思考的根基。而写出来的东西,必然要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与超越。
而不是,我积累了多少含量,就只写出多少含量的东西。这不叫创造,充其量算作重复。
张老师一句简单的话,也使我从另一个角度经过思考,重新定义了“积累”。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要多听高人言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