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就读过《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这本书曾给了我非常多的理论指导,我带高一的时候在自己的作文课上实践,学生也非常喜欢上作文课。后来接触到《不跪着教书》,知道原来作者吴非就是王栋生,他是有着多年经验的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书中包含了他的教学随笔,教育感想,以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这本随笔集让我感受到不小的震撼。
前言中有句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而读完了这本书,我才真正领会到他所表述的“不跪着”的含义。
“不跪着”包含了热爱、独立、尊重、责任。
首先,教育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为它是人的教育。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情感,即使被一个个规则所束缚,我们也不能失了人的感情,我们要教育出的孩子,应该是能具备美好人性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总是提醒自己,作为老师,首先自己不要变成机器,学生才能不变成机器。我在学校从事高三教学,就知道高三的学生每天天不亮就到校,很晚了才回家。他们每天经历着高强度的学习,淹没在一堆又一堆题海中,但是我仍然不忘适时适度地跟他们讲为人处世最重要的道理,甚至暂时与学习无关的话。因为我生怕在所谓的“奋斗”和“竞争”过程中,学生们忘记了做人的本真。我们如此努力要送进大学校园的孩子,一定是有着完整人格的人。有些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如意,但是他们表现出的善良热情,以及对同学的友爱总是让我深深佩服,我总是想,这样的孩子即使考不上大学,以后也会成为可以造福社会的人。
“以身作则,身教大于言传”,总是我们挂在嘴边勉励自己的话,可是很少有人真正做到。王栋生老师说,要想自己的学生优秀,老师自己必须优秀,想让学生多读书,老师自己必须多读书。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唯独知识匮乏。阅读都被碎片化,逛书店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宁肯把时间用在关注流量明星上,也不会翻开书安静的阅读了。记得有一次参加市区的读书会,明显地感觉到当上级“全民阅读”的规定下放到各个单位,就变成了一场展示秀。而读书会难道不是热爱阅读的人在一起分享读书感受吗?有个外校的老师在看到我拿着厚厚的《苏东坡传》和自己写的读书体会,鄙夷地看我,并且在读书会上大谈自己没时间读书的可怜,我就很想知道他那么忙碌,有没有时间刷手机呢?
王栋生老师还特别强调教师的风格,他认为风格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因为很多年后,学生可能忘记我们在课堂上传授的具体知识,但是老师独特的风格一定会成为学生一辈子的回忆。但悲哀的是,我们很多时候屈从于世俗的评价,屈从于体制内各种规则的约定,我们没办法保持自己的风格,甚至慢慢丧失了本来可以独树一帜的风格。
在师生关系中,他更强调爱与尊重。
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自尊自爱,然后懂得维护学生的尊严。我上班虽然只七年,但总是听到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并没有人具体说什么样关系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反倒总是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新闻把我们吓得够呛。前几年,小学生给老师打伞,老师为此受处罚的事件走红网络,且不说孩子心智不成熟,光是那位老师就承担了太重的心理压力。我想到自己也曾在大雨中给一个男同学打过伞,我甚至也后怕,如果被拍下来,并且被别人按自己的想法解说,那我该怎么解释呢?网络社会如此发达,很多人总是拿照片里的瞬间说事,但是我们谁都没有解释瞬间的能力。
后来我还听到很多宣讲,说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那么如果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他行为乖张不受控制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罚他揍他?为什么我自己的孩子不能在风雨中在艳阳下为我打一把伞表示关爱?所以面对师生关系,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种种敏感信息,都让人顾虑太多,保持距离也不是,建立比较好的关系也不是。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批判教育中的问题的文字也很多,有人说他太过偏颇,但是我认为,敢于剖析到自身问题的人,才能进步。以前我读《丑陋的中国人》,看到好多评论,都在骂柏杨先生不爱国,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美好,而把那些可怕的虱子一直遮盖在华美的袍子下面让它越繁殖越多。只有挖掘出不好的方面,正视缺点的民族,才能发展起来,所以我总是看到柏杨先生批判的背后,恰恰是他对祖国的热爱。而今天读《不跪着教书》,在他看似犀利的文笔之下,我同样感受到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老师的教育担当。
从鲁迅先生呐喊“救救孩子”到今天宣传的“一切为了孩子”,教育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不断向前发展,但依然存在很多缺点,王栋生老师在挖掘沉疴,正视教育问题的背后,正是他对教育的热爱。
诚心盼望我们的教育,能产生真正独立的,会思考的,能感受美好的灵魂。中国有太多年下跪的历史了,而我面前这个崭新的社会,需要的也应该是崭新的教育。虽然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们依然有希望,我们的希望就是,在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么多有血性、有风骨、有责任心的伟大优秀的教师,有他们的执着,坚持,教育就不会衰落。如果我们需要榜样,那么王栋生老师一定是教育界的好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