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睹骏马草原,怎知生命如歌;不查岩羊绝壁,怎谙自由真谛。134天,10248公里,一个人的毕业旅行,深入边陲异域,单车丈量这生息之地。”—《行疆》
适逢周末下雨,头发蓬乱、胡子拉碴、油光满面的杨和宅在房间内,面前的电脑屏幕播放着一部单车骑行纪录片—《行疆》。
当激昂振奋的配乐响起、壮美河山的画面袭来,他也在自己狭小的出租屋内领略着这位毕业生的肆意洒脱。心中久违的野性被重新燃起,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学生时代,回到那段可以尽情做梦、尽情放肆的岁月。
反观自己眼下的生活,每日所行不过数里、所见不过数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全部的生活被上班、加班填满,一天到晚没头没脑地忙碌,可忙了这么多年,除了那点可怜的积蓄外一无所有。对于这份工作,也完全谈不上喜欢,无非是为了生存而忍气吞声,可又没有足够的胆量底气冲它大声吼一句“NO!”
欣赏《行疆》之际,杨和也想起了一个人:徐霞客。
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末江阴人。少时便立志“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一生辗转万里,足迹遍布神州,最终为历史留下了六十万言的《徐霞客游记》。
杨和初识这位老先生,还是因为一篇名为“有一种情怀,叫作壮游天下”的文章。出于对这位老牌驴友的仰慕,后来也曾拜读过《徐霞客游记》。到阳朔漓江旅游时,当别人都在晒“黄布倒影”和20元人民币的合影时,他却得意洋洋地引用了徐霞客对“九马画山”的描写,“山受啮,半剖归削崖,有纹层络。绿树沿映,石俱黄、红、青、白,杂彩交错成章,上有远望如画屏,故名画山。”
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徐霞客放弃了科举,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因如此,历史上少了一个饱读圣贤书的书生,却多了一位名留青史的旅行家、一部闪耀后世的地理百科全书。
当年明月评价其“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明朝那些事》并未以崇祯殉国、清军入关、南明覆灭作为结尾,反而把位置留给了这位《明史》都未曾提及的一介布衣,出人意料却意有升华。
“抓住这青春的尾巴,抓紧放纵一把,我要来个单车骑行!”
说干就干,杨和从墙角的箱子里找出单车保修卡。待雨停后,便骑上单车奔向了当初买车的那家店。
可到了店门口后他却傻眼了,店铺没有开门营业,破损的门头招牌、门前的纸屑都在告诉他“这家店早已关门大吉了”。
“怎么关门了呢?”杨和疑惑着打开手机,开始搜索其他的连锁店,而全市范围内也只找到一家,距离他7公里。没办法,只能去这家了。
待一本音频书+几首歌播完后,终于来到了这家店。此时老板正在和别人在门口下象棋,看到杨和来到后,自己站起身来,“有什么事?”
“我想保养一下我的单车?”
“行啊,不过今天来不及了,要等明天下午才能来取车。”
“要等一天吗?”
“对啊,保养很费时间的,要拆卸、清洗、上油、组装,而且我一个人都忙不过来,要和我老婆一起上手。
“那好吧,我明天来取车。那保养一次多少钱啊?”
“200。”
“这么贵啊!保养几次的钱都够买一个新的单车了”
“小伙子,我和我老婆两个人忙活一天,才挣200块钱,算多吗?你不想想现在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资有多少啊?你要是觉得贵呢,也可以自己保养,你考虑一下。”
可一想到自己房间那么小,专业的工具也没有,而且他还想尽快地周游列“市”,所以杨和接受了这个价格。
“那你把车放到里面吧,我给你开个条,明天下午你来取车。”
“行。对了老板,xx路上那个店是不是你们家的?”
“原来是我的店,不过现在关了。”
“我的车子就是在那家店买的,那个店的师傅挺热情的,之前车子的油刹出了点小问题,他都帮我调好了。现在怎么把店关了呢?”
“哎,生意不好干呗。老张,就是那家店的师傅,跟着我好多年的老伙计了,他人挺好的,也勤快能干。可店里不挣钱,我也没法留他了,可惜了我那老伙计。”
“是不是因为共享单车影响你们的生意了?”
“对啊,自从有了共享单车,生意是一天不如一天。贵一点的单车还好,没受什么影响,但这类单车销量本来就少。而便宜点的通勤单车就惨了,销量大减。开了这么多年店,谁能想到有这么一天啊。”
回去的公交车上,杨和靠窗坐着,回忆着张师傅分享单车修理方法、骑行技巧的场景,这么多年他都在帮着老板看店,不知道回到老家的他干什么去了。
猛然间,一个尖锐的问题闪现出来,“若干年后,你是否也会面临这样的局面?还没等到退休,行业就已发生巨变,你也‘光荣’地被扫地出门了。到时候你会怎么做?”
各个媒体平台频频提及大数据、人工智能、AI,之前觉得这些东西和自己没多大关系,也太遥远了。但现在才发现时代的变化是如此之快,甚至能一夜变天,说不定哪天自己或自己的行业就会被这个时代淘汰了,快到连个招呼都没打。
他思考着自己的处境,越想越多越想越深,但也越想越慌越想越怕。但,光害怕是没有用的,到底应该怎么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