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许知远的“单读”,果然还是以前安妮宝贝的色彩。
不是说读着不走心,只是觉得,大概是作者的思维方式有点单一,有那种在城市里生活的昆虫的味道:
你说它向往大自然吧,其实也不是,离开人类的生活垃圾真的不见得活得特别好;
你说它喜欢城市生活吧,他自己肯定不承认,非说自己曾经几千年前占领过全球,是世界的霸主,目前的状态,只不过是进化中某一个刹那运气不好,落难至此。
有点一以贯之的拧巴。
这一期,讲的是所谓新北京人。
粗放的看下来,似乎也不算太新的所谓北京人。看到的大概是不喜欢读书的年轻人,来到北京看机会的故事;或者江城的作者(好像距离出版的时间要有20年前了吧),居住在北京胡同的日子。
对于“单读”的这种怀旧方式,我本能的有些近而远之。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有点像是做SPA,当然是不排斥,不过又觉得多少有点浪费时间,每两周安排一次还行,多了,就觉得自己的身体容易变成一摊泥,容易陷入任人摆布的弥留之地。
思维方式也是,怀旧这个想法,偶尔有一下,算是小酌怡情,感觉到生命里的一些湿度;看什么都怀旧,觉得啥啥都不如自己当年,这就是药丸的节奏了。
要不是您日子以前日子过得太滋了,一天到晚全是想当年;或者就是过度的悲观,看未来一片灰暗。
作为一个长期接受理性乐观训练的人,私以为,以上两种情绪,都没什么积极意义。
旧时光,怎么就比现在好呢。
大概可以从心理上和生理上两个角度入手聊聊:
首先心理上是觉得以前年轻,就什么都好,什么都玫瑰色。
这显然是记忆选择的时候跟你开的玩笑,我们的大脑常年进化下来,只记住开心的事情,忘记过程里的种种不愉快,这是好的机制,不过谈不上是特别客观。
人过40就会发现,生活中绝大多数有趣的东西,只有岁月才能给你;看到油炸食品没那么带感了,冰激凌也完全提不起兴趣了,好看的甜品,看看可以啊,吃一口以后,还是喜欢口味更清淡一些的,不要太甜腻的才好。
一说这个,对方的反应总是,那做人的乐趣在哪里啊?我就很不知所措。人生的乐趣不来自于控制感,难道来自于腰间的赘肉吗;不来自于小酌中的微醺,难道来自于酩酊大醉后抱着的马桶吗;不来自于和思维方式相似的作者之间阅读沟通的颅内高潮,难道来自于一帮脑满肠肥的陌生人跑到希腊去吃中国餐馆喝五粮液晚上继续应酬,聊些有的没的吹牛逼吗。
上述的人生,倒真没必要怀旧,因为感觉就一直生活在“旧”里,婴儿期怎么开心,成年期也继续延长线就好,谈不上什么进步,大概也就是一坨做被基因驱动的肉体。
对于怀旧情绪的由来,生理上的原因应该更加明显:年轻意味着,病痛少很多,荷尔蒙随叫随到,表现为可以熬夜可以刷剧可以昏天黑地的日夜颠倒。
虽然不懂有什么幸福可言,不过还是觉得这说明另一个问题,年轻的身体似乎健硕,但随之到来的耗散也是多的要命。有多少人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精力,知道每天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什么可做可不做,哪些东西就远离。负熵是岁月给你的礼物,青春诡异的地方就在于,貌似你的身体有很多发言的机会,但他站起来的一瞬间,往往也就是胡言乱语的开始,增熵变成有些不可避免,这大概是20-30岁的人类要面临的普遍困境。
最后想说,怀旧的内在机制,容易导致一种我一直不欣赏的情绪,叫做后悔。这是弱者的逻辑,企图通过对当下的浪费,实现对过去的修正。
其实毫无用处。
过去的就过去就好,岁月滚滚而去,流过你的身体并不以你的意志而转移;更何况我们还生在这个万物奔腾而来的今天,多看看未来,就别念叨过往了。
那些错过的人,其实根本没必要在一起;犯过的错,也只是一段有趣的经历。
因为人生苦短,所以爷不奉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