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詹姆斯•弗林,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荣誉教授,该大学杰出事业研究金牌的获得者。2007年,国际智力研究协会授予他年度杰出科学家的称号。著有《智力是什么:超越弗林效应》、《我们会变得更聪明吗:21世纪正在升高的智力》、《你的家庭让你更聪明吗:天性、教养和人的自主》等书。
一、著名的“弗林效应”
1.什么是智商
[智商]是一种分数,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比如说逻辑推理,感知事物共性的能力,反映大脑运算水平的能力。
万维钢在“得到”中讲到,心理学家的共识是,智商存在一个“一般的因素”,直接决定每个人在所有领域的表现——g因子。
用智力测试的方法,可以测试每个人的g因子,这就是智商。
智商是天生的,40%-60%是遗传。
人的智商平均是100,约2/3的人智商在85到115之间。如果你的智商高于130,就到了天才的门槛;低于70的是弱智。属于这两种极端情况的人都很少,100人里头都只有两三个。
一个人的智商在一生中是稳定的,并不容易通过刷题提高。
提升“某一方面”的智力容易,但想提升g因子,全方位的智商,很困难。
智商之于个人成就,就如同身高之于篮球。高个子不一定打好篮球,但教练在选材时一定会选个高的。
[智力]是你真实的聪明程度,基本上是智商高的智力也高,反之亦然。
弗林给出了六个方面来衡量智力:
(1)思维敏锐:解决未遇到问题的能力。
(2)心智习惯:受科学的发展的影响,逻辑能力增强,解决新问题的习惯。
(3)态度:严肃对待抽象问题的解决。
(4)知识和信息:你拥有的越多,就能解决越多的问题。
(5)处理信息的速度。
(6)记忆:掌握知识和信息的储量。
影响智力的三个因素是:大脑,个体差异,社会。
[智慧]是人与人的差异,是可以学的。
智慧需要什么能力?
你需要对周围的环境有敏感的反应能力,是关于自我反省,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对个人生活好坏而言,智慧比智商更有用。
智慧=智商+情商
2.什么是“弗林效应”
1984年,荷兰两代18岁少年的智商测验结果显示,那些在1982年孩子的得分比1952年的得分高。
每年智商提高约0.3%,每年增长3个点左右。
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吗?
这就是著名的“弗林效应”。
中国的儿童有“弗林效应”吗?
《中国儿童智力测验的弗林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王爱平 周黎明 张厚粲)显示:
(1)不同区域影响
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地区的智商增益速度要远高于中国台湾地区,达到 0.44/年,而中国台湾地区仅为0.08/年,且低于0.3/年的弗林效应标准。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同为一个民族,地缘相邻,其儿童智商水平的发展速度却大相径庭,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和复杂的,但经济发展是影响儿童智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中国大陆不同地区的影响
东部和北部地区的儿童总智商分要显著高于西部地区,且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南地区,其中,东部和北部地区具体还表现在言语理解和工作记忆的得分,要显著高于西部或中南地区,而在知觉推理和加工速度上,四个地区并无显著差异。
原因是,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了儿童智力发展上的不同结果。
(3)父母的教育程度
父母的教育程度对儿童智力发展有着极强的影响。无论在中国哪个地区,儿童的智商分数似乎是父母教育程度的函数,父母的教育水平与其子女的智力测验成绩成正比。
这也是人们拼命去北、上、广的原因,因为他不但影响你的智商,还影响你的下一代的智商。
二、智商的假象
1.你比孩子更弱智吗?
按照“弗林效应”,假如你出生于1972年,通过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测试的智商为108,2002年你的孩子智商显示为118。照此推算,孩子比我们更聪明、思维更敏捷。
而我们则变得更愚蠢,但我们弱智的结果是,还能维持这个社会基本运转。
这不是有点奇怪吗?
答案是,就拿阅读能力来说,孩子领先我们,是通过更早学习阅读方法达到的。但到了17岁,我们就会追赶上。因为孩子并不比我们掌握更大的词汇量和更多常识,所以你和孩子在17岁时,阅读成人文字的能力就完全一样了。
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下会更好地现场解决问题,但在解决机械问题上不会更有创造力,比如修理汽车。
他在口头、视觉或抽象方面的新问题会更熟练,你可能会与其沟通产生困难。但你可能更遵守纪律,并以此作为一种美德。
这就好比,当孙子问爷爷狗和兔子是什么时,爷爷更可能回答是狗能抓兔子,而不是狗和兔子都是哺乳动物。
2.美籍华人智商更高吗?
美籍华人占美国人口比例为2%,然而,1984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的华人有9%,哈佛和斯坦福有11%,加州理工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19%。
到1987年,哈佛占14%,斯坦福占16%,麻省理工20%,加州理工2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5%。
久负盛名的茱丽亚音乐学院一直有25%的华裔学生。
而且,这还是美国对华裔入学比例进行人为限制的结果。
这说明华裔的智商更高吗?
《东亚人在北美的能力和成就》这本书认为,美籍华人的语言智商为97分,稍低于白人的平均分;非语言智商为110分,远高于白人的平均分。
但弗林针对1938-1985年的11373名受试者进行了16项研究后认为,美籍华人的语言智商平均分不到97分;非语言智商不到100分,并没有比白人高。
1966届的华裔学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经济地位只有平均水平,经过努力后,大部分进入上层社会,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所以他们的孩子比白人同龄人的平均智商高了9分。
然而,这一优势的大部分会在上学后消失,学校会稀释父母的影响,在儿童成年后,只剩下3分的优势。
这3分的优势正好精准表明华裔独特的文化所给予自身的认知优势。
勤能补拙—中国人说到底靠的是勤奋。
3.智商比较的痛苦
上图将智商分为9个部分,平均值为5,标准差为2,除了标准1与标准9两级之外,其余各个分数的范围全部是半个标准差。
这样区分有什么好处?
不用说你的智商是100分,而是直接说5分,一目了然就可以看出你处于平均值20%的范围之内。
更易于理解和比较。
事实上,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教育都不是按照多数普通人的标准制定的,而是精英导向。
人的自尊体系非常有趣,身处标准7,会以为自己是标准8,会与更多标准8的人进行比较,但一般不会与标准9的人比较。
这就是认知偏差中的过度自信偏差。
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无能的人从不觉得自己无能,因为他们不具备识别自己无能的能力——2000年荣获搞笑诺奖的“杜宁—克鲁格效应”。
如果标准7经常和标准9打交道,那标准7会很受打击,很快将自己下移到标准6,甚至标准5。
而当标准7在标准5区间待久了,他会变得更加自信。
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大鱼小池塘效应”。
当标准7在标准8和标准9区间待久了,会失去自信。
而如果标准6幸运遇到伯乐,他会处于标准8区间,慢慢进化到标准8,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韧性强的的标准6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科研领域可能上升到标准7,但在艺术领域只能做到标准3,也就是,你要有自知之明,从而不至于导致情绪崩溃。
相反,如果心理韧性差的标准6,处处争强好胜,不甘示弱,一旦受到打击,容易变得脆弱,失去动力。
当你是标准7时,并不觉得标准8是天才。当你堕落到标准4时,会感叹标准8是天才。你会发现,社会上的天才总是那么多。
这种现象就是“天才效应”。
社会上永远存在着一个“人比人”的问题,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的愚蠢而悲伤,只会因为自己比周围的人更愚蠢而痛苦。
想要幸福,你得将目标定到标准6到标准7区间,也就是蹦起来能摘得到苹果,而不是盲目定到标准8和标准9的区间。
三、如何提高智商
既然智商的40%-60%来源于基因遗传,那我们智商平平的人还有机会吗?
有以下两个措施可能提高,注意是可能提高。
一是给儿童提供优越的环境,二是孩子自身要勤奋和努力。
先看第一个,父母给孩子提供优越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基因大部分来自于遗传,他面临的环境则更多受到生命历程的摆布。
在上学期间,父母施加的家庭环境会逐步输给孩子在学校的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环境会逐步降低,直至为0。
结果就是,家庭环境干涉的智商红利完全消失。
第二个是孩子自己的努力。
这要求他把把寻找有挑战的认知环境的目标内化,即始终寻求智力挑战,自我不断加压。
他得需要,刻意练习和苦心钻研。
从而自已给自己制造运气。
总结一下,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一是[弗林效应]和[智商]两个概念,弗林效应是指当代年轻人总是比上一代人表现出更优异的智商分数,其增长速度为每10 年大约增长 3 个智商分,这一逐年持续增长的现象,被称作弗林效应。
智商是一种分数,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
同时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的韦氏儿童智力测验表明是中国也存在弗林效应:
(1)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儿童的智商增益量较大,而中国台湾地区基本不变。
(2)中国大陆不同地区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致,北部和东部地区儿童的智商水平显著地高于西部和中南地区,其原因是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在儿童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是智商的两个虚假现象和智商比较的苦恼,一个是我们并不比下一代弱智,原因是社会进步造成我们和孩子在不同方面的优势罢了。第二个是美籍华人的智商并不比白人高,说到底,华裔靠的是勤奋。
如果你的心理韧性不够强大,还是合理选择你的对标区域,否则会痛苦不堪。
三是既然智商的40%-60%来源于基因遗传,那我们普通人还有提高智商的可能性,弗林给我们的心理安慰剂是:一是为孩子提供优越的教育环境,二是孩子自身要加强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