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中秋“结”,一个人来解

中秋“结”,一个人来解

作者: 叶线绳 | 来源:发表于2018-09-21 02:55 被阅读62次

          说到孤独,你的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不管是什么画面,估计都不太美妙。比如,在凄凉的雨夜,一个人在床上辗转难眠,就是影视作品里经常用来表现孤独的场景。你害怕孤独吗?你估计会说:废话,谁不害怕。

    中秋“结”,一个人来解

          在这个“丹桂飘香,秋风送爽”的团圆日子里,一家人吃着热气腾腾的团圆饭,抑或是甜蜜的恋人之间的卿卿我我,朋友聚会的热热闹闹,都显得这个特殊时刻里的另一群人无论是主动或者被动,都被被贴上了“孤单”的标签。确实,主流观念一直提倡,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健康的人际关系,在世人眼中,没有亲密关系的人生是失败而可悲的,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是有问题的。但如果你自己也是这么想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大量家喻户晓的名人的真实经历,比如牛顿、贝多芬、康德等,雄辩地证明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亲密关系并不是打开幸福之门的唯一钥匙,人生还有很多可以给我们带来满足的东西,例如工作和创造,很多惊才绝艳的人往往是在孤独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人际交往能力一样,独处的能力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有人乐于与人交往,有人愿意享受孤独,这两种人生态度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而且,在孤独中,我们能完成很多在他人陪伴下无法完成的心理过程,例如思考、内省、想象,更贴近真实的内心世界。孤独,让我们重新回归自我。

    中秋“结”,一个人来解

          1.孤独并不是一个标签,更不是一种病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点,孤独到底是什么?在汉语词典里: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英文用的词是“solitude”,用大白话翻译,6个字:就自己,没别人。但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前者是形式上的孤单,后者是心理上的孤单,而主流观点里总是混为一谈。孤独的最常见表现就是与他人的互动很少,可人是社会化动物啊,不和人接触,社会功能怎么实现呢?所以,主流观念非常坚定地认为,孤独的人是有问题的,因为他缺乏正常的社交能力啊。人们往往把孤独和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等联系在一起。就连很多孤独者自己都深感不安,怀疑自己有病。的确,有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会拒绝和他人接触,存在孤僻退缩的症状,但是,孤独本身并不是一种病。

    为什么这么说呢?孤独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需要,很多时候,人们甚至会主动追求孤独。你一定觉得奇怪吧,怎么会有人喜欢主动追求孤独呢?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对孤独的追求是由内在驱动力决定的。有很多名人,普通人也一样。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比如种花、养鸟、玩股票、做设计、搞发明等等,对亲密关系并不强求。你往自己身边找找,肯定有不少这样的人。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只是人生两种驱动力中的一股,另外一股相反的驱动力就是对孤独的追求,因为有很多人生目标与兴趣,唯有在孤独中才能实现。亲密关系只是人生围绕着转动的轴心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轴心。其次,是否喜欢孤独是由性格决定的。我们经常说某某性格内向,某某性格外向,那么,这个内向、外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假设你面前有一群孩子在玩,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很容易区分这两种性格的孩子。“内向型”孩子通常会专注于玩手中的玩具,而“外向型”孩子则喜欢去和别的孩子交流。你能说那些玩得更专心的孩子有问题吗?要真这么说小心被孩子的家长揍哦!这么说来,一个人不喜欢和他人打交道,就愿意一个人待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也肯定没毛病啊。

    所以你看,孤独并不是一种病,它是一种人类共同的需要,而且,喜不喜欢孤独是由性格决定的。孤独不但不是病,相反,独处还是一种能力,一种宝贵的资源。

    中秋“结”,一个人来解

    2.独处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能力

    有多少次你开始工作,准备阅读一本书籍,提起笔准备写下一些思考,被一个电话或者一次谈话打断呢?在集中起注意力就不在那个思考里面了,为重新开始又要从头来过而懊恼呢?

    在现代大规模协作的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渠道五花八门,维系关系的手段也层出不穷。微信摇一摇,就可以迅速地认识周围的人;各种视频聊天软件,更是让你感觉天涯若比邻。你是不是觉得生活环境太拥挤,人间距离太密切,注意力被迫一直投向外界,有很长时没有静下心来听听来自内心的声音了?有很多人发现,静不下心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回顾与总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少了一种能力,那就是独处的能力。

    “交际能力”这个词你肯定很耳熟,“独处能力”这个词恐怕就有点耳生了吧?你要是有兴趣上网搜一搜就会发现,专门研究如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书摞在一起就算达不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足可以挑战一下某个名山大川了。而有关培养独处能力的书呢?寥寥无几。

    那么,什么是独处的能力呢?我们先得提一下精神分析学界的另一个大腕温尼科特,温尼科特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原来是一个儿科医生,所以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颇有见地。他首先提出了“独处的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假如一个孩子喜欢自己待着,并且能够自得其乐,证明这是一个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假如一个孩子黏着妈妈一刻也不肯分开,说明他心里时刻担心母亲会消失,这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相信母亲不会消失,就算暂时离开也会很快回来,他就会很安心地一个人待着,自己玩得不亦乐乎,这证明他有安全感。所以,独处能力其实就是享受孤独的能力。要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就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因为有了安全感,才能放松地独处,在放松的独处状态下,我们的大脑才能完成很多重要的工作。

    举个例子,睡眠是一种非常放松的孤独状态吧?在睡眠中,大脑会将白天输入的信息进行整理,这个知识放在哪,那段记忆存在哪,把你白天乱麻一样的思绪理得井井有条。没有睡眠中发生的整理过程,你学到的很多知识是记不住的,学生时代的你对这点应该深有体会。

    而且这一点,已经有科学研究证实了。有很多喜欢冥想的人发现,在冥想的时候,大脑里发生的整合过程和睡眠时差不多,也就是说,当大脑处于安静的放松状态时,它会自个儿进行整理,把新旧经验进行比较、归档,该联系起来的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说不定你会一下子想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或者灵感一闪有所发现。所以,要让大脑发挥最大作用,激发自己的潜能,独处的能力至关重要。

    既然独处是一种能力,那我们可以用这种能力来做些什么呢?下面就是我们要说的孤独不但不是病,而且还有很多用途。

    中秋“结”,一个人来解

          3.独处有很多用途

    首先,独处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的能力,其实就是创造力。但你有没有想过,创造力的源头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想象力。 “想象力总是在孤独状态下展开翅膀,能够享受孤独的孩子更有可能培养出创造潜能。”有了想象力,人类才能成为万物之灵,才有了璀璨多姿的人类文明。牛顿的万有引力一开始只是想象世界中的灵光一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得益于他的想象力。总之,想象力是个好东西,而独处就是让想象力疯狂生长的沃土。

    作为创新能力的起点,想象力往往在孤独中诞生。我们再来看看创造过程本身,就更是离不开在孤独中的埋头苦干了。王国维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个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这三种境界里,你是不是都看到了孤独的影子?

    的确,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大多都耐得住孤独。最极端的例子是监禁和疾病造成的与世隔绝,这算得上是世间最难熬的孤独了吧?但是,有很多伟人却在这种极端孤独中创造出了传世之作,比如,咱中国的左丘,失明后写下《国语》;罗马哲学家波伊提乌斯,在监禁中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巨著《哲学的慰藉》;沃尔特·雷利爵士被关在伦敦塔等待死刑时写出了《世界史》;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苦役营里构思了3篇故事,两部小说。再举一个反面人物,纳粹头子希特勒,也是在监禁中完成了自传《我的奋斗》,他自己都说,没有监禁,就不可能有这本书。

    创新需要想象力,需要忍耐着孤独默默耕耘,很多时候,更需要一种厚积薄发之后的顿悟,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牛顿、凯库勒。你是不是觉得顿悟就是天上掉馅饼,纯属运气?你要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顿悟从来就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想法经过了长期的“孵化”后才成型的。就像破壳而出的小鸟,在蛋壳破开的那一刹那之前,已经在黑暗中经历了漫长的孤独。在思想领域的创新中,这一点尤其明显。

    我们刚才说,孤独的第一个用途是激发创新能力,现在说说它的第二个用途,那就是,孤独能疗愈心灵创伤。你是不是想问,让一个心灵受伤的人独自待着,不是雪上加霜吗?虽然很多人受到打击后都喜欢说“我想静静”,但我们怎么能忍心不管他们呢?其实啊,很多时候,心灵受伤的人最需要的恰恰就是独自待着。

    为什么说孤独可以疗愈心灵呢?举个例子,“死别”应该是最重的心灵创伤了,但临床发现,一个人在丧失亲人之后,如果旁人不断去陪伴、安慰,让这个人哀痛的过程被延缓、破坏,伤心事就会成为治疗师所说的“未完成事件”,导致这个人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心理失常症状。相反,如果让丧亲者一个人静静地舔伤口,在一段时间内尽情地悲伤,他最终会彻底走出阴影。因为哀悼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孤独中进行。其他不那么重的心理创伤的复原过程其实也一样,我们安慰人的时候常说“想通了就没事了”,但要去想,而且还要想通透,那肯定需要在不受打扰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啊。

    中秋“结”,一个人来解

    值得一提的是,孤独能让我们回归自我,变得更完整。根据BBC和Hubbub的联合调查,最有助于休息的活动前三名分别是:

    阅读

    亲近大自然

    独处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活动无一不是让你安静下来,慢慢把注意力拉回到自身的活动。调查人员之一的心理学家Ben Alderson-Day说:“人们在独处的时候,更容易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觉、身体以及情绪上。”

    写在最后让我们来一起思考一个问题:

    有多久我们没有独处的机会而没有思考过问题了呢?因为没有独立思考在哪方面被拖累很惨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秋“结”,一个人来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io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