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说我爱发呆,不然。我在思考。
当一群人讨论某个观点,某件事情时我会联系到自己身上。我会想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做,我能不能做的比他好,如果比他做的差,原因在哪?
晚上,我走在路上,夜深人静没有车辆行驶时我又会想到“人性”。夜晚,人是脆弱的,敏感的。换言之。感性赢了理性。 我喜欢在晚上写作。尤其深夜,再到天明,你会看到星星一颗两颗从明亮到暗淡,再到模糊,直至消失。这时,我又会想,它们去了哪里?
清晨。早起的感觉是美妙的!
五点左右起床到七点之前。这时专属我的时间。仿佛我像个主宰者。我不禁暗自欢喜。等待黎明的到来。新的一天又来了。而我也早已做好了准备。
走在大街上,尤其是寒冷的冬天。我就特喜欢看来来往往的人群。他们极速的“流”着。因为寒冷。“人”,到没几个,熙熙攘攘。零散的有点可怜。他们步伐很快,表情也不见得欢快。
当我独自走在路上的时候,我不再用手机来掩盖独孤了。一个人,必须有太阳。我还是选择看来来往往的人群。我在想他们的终点。不由得又牵扯到了自己。可笑至极,却也难瞒过自己的心。
遇到感动的事我会流泪,自知泪囊浅。但一点,我不想也不愿流自怨自怜的眼泪。 努力不一定有用,但我还是想试试。闲着也是闲着。有人跟我说我天生命不好,我就笑笑。对,“命”,“天命”,“命运”。我不信。 也许你笑我心比天高。我却笑你们全都一样。
出来干活,不少人跟我说我很狂。我只是说出自己想说的,做自己想做的。对就是对,错了就是错了,可能就像别人说的我犟的要死。错了我心里清楚,可我不愿说。只想着以后不能再这样。原谅我说不出表不了那个所谓的“态度”。在我看来,赤裸裸的形式主义者。
也有人挑衅我,我还是会用实事来证明,我喜欢自由的感觉。说白了还是“飘着”。对于自由我的定义是说“不”。妥协不代表我不会反抗。也不代表我就会这样做。
越来越喜欢一个人待着,爱上了“孤独”。它是我的狂欢。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安迪被典狱长关禁闭一个月,那是个暗无天日只有老鼠作伴的地方,普通人连三天都无法忍受。当他被释放出来后,瑞德看着他说:“难以置信你竟然挺过来了。”
安迪指着自己的脑袋回答:“有莫扎特陪着我。”
这让我想起意大利导演费里尼曾说过:要拥有很多内在资源,才能享受独处。我不惧怕孤独。
做很多明明是自己喜欢的事,别人都会问两个问题・_・?“有没有用”“能赚钱嘛”?。我看书别人经常问我,能考上大学嘛?然而我又会问他“考上了又如何呢?”他沉默了。我笑了……
我写书的时候,别人会说能出书吗?就你这水平。呵呵,我还是笑笑不说话。最近读了村上春树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我活着。无非是明白些什么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人。喜欢三毛,说白了我无非喜欢她的“自由”。
喜欢“杨澜”。一问一世界,一萨一菩提。一个问题可以打开一个世界。
喜欢“金星”。别人骂他变态,不然,我不想为其辩解。就这样“真”的人不多了,真的不多了!
只要我有力气,身体好我还是想去看世界。西藏,魂牵梦萦的地方。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为嘛要去西藏?我也是。 或许大概也许可能唯一的说法便是“哪里可以净化,洗涤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