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刘润公众号里的一篇文章,提到35岁职场人,总算是要等到自己的春天了。
以前说的35岁危机怎么就变成转机了呢?
不是说招聘的倾向于35岁以下的,优化组织的时候就挑35岁以上的。
35岁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尴尬的、充满危机的岁数。也不知是谁规定的35,是要取个整数吗?那还不如来个36,反正36都是本命年,那边总会遇到挑战的嘛。
说回刘润为什么说35岁的春天要回来了呢?
他把企业成长,个人成长用一个公式给大家做了个解释,增长=自身+结构*时代+意外,这四个变量组成了增长的要素。除了内生性变量也就是自身这个因素之外,其他几个都不是你能掌控的。
而这个自身性变量又是可以通过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有所提高的,也就是说大家越来越注重长期积累带来的增值了,而不是肤浅的表面的,短期的玩法了。
35岁的职场人在行业里深耕多年,这个时候的价值就可以体现出来了,一方面你做过的项目足够多,比刚进公司的25岁年轻人有更多的经验,即便你以前一直失败的做着项目,做久了,总归会有心得体会,并且也会越做越顺手。在曾经的项目中认识了更多的人,获得了更多的人脉,就算你不是一个善于与人打交道的人,你也会知道什么事情应该找到哪些人协助,你手头上必定会有一些供应商的列表,是等着与你合作的。这些其实都是内生性变量的体现。所以,作为一个已经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人,不要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经历一文不值,反而应当经常充分梳理和完善自己的内生力量。为接下来的工作积蓄力量。
这一份确定,就是工作经验积累带来的笃定感,是企业所需的,也是新人不可比拟的。
所以,35岁这个魔咒和职业生涯尴尬的时间点,将变得不再是以往大家过于妖魔化的数字了。
我辈中人,更加应该把自己多年的积累化为可迁移的技能,让自己在职场上更有价值,更加能够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