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一些并不是很特殊的原因让我想要开始记录下我每次读书时以及读完书后的心情,简单的来说就是写一些不怎么顺口的读书笔记,权当打发时间。
开始有意的去进行“读书”这个行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记不清楚,只是隐隐的感觉最初去做这件事时是比较抗拒的,对于那时轻微的“痛苦”至今还残存着一些身体记忆。本不是一个能静下来看书的人,却要强制自己去做这件事的确会让人产生一些不适。相信这种感觉不只是我一个人会出现,大多数人在工作久了之后再让他去静下来看书、学习,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这种“痛苦”,就像我之前所提到的那样,反映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于是中途放弃的人占了大多数。比起近来兴起的短视频带给人的视觉刺激,阅读更注重长期的收益,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不太喜欢阅读了,相比之下纸质书的阅读则更加式微。
诚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我写这篇文章,并没有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也没有一个特定的形式定位,仅想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我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以及阅读之后产生的一些想法,这种感悟并不必须要关乎我正读的那本书——就算《精神病学家》的确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思考,也正因此我为本文取名为“过往”——也关乎于我在看某段文字时所听到音乐,所看到的的阳光,所感受到的微风,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为你带来某种感悟。
人的大脑是一片宇宙,可以创造出一切你希望创造出的内容,包括一个全新的世界。
说到音乐和阳光,我想说可能人的确需要某种环境去养成一个习惯,比方说一个舒适的环境能使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安静,而我则需要一些轻音乐去成为养成这种习惯的催化剂。所以说大多数人喜欢在舒适的咖啡馆里看书放松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并不代表每一个人,我想表达的仅仅在于,不要刻意的去做某件事情,让你喜欢的事情变成一种兴趣和习惯,这时你的喜好也就变成了一种休息的方式。
保持这种心态,多尝试几次,之前那种反感就会慢慢减退。没必要强迫自己每天都这样做,当你希望这样做的时候再去做。
关于阅读,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纸质书,翻阅的过程让整个阅读活动变的更有仪式感。我时常告诉自己要优雅的生活,仪式感在这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就算生活再艰难,也不要放弃优雅的活着,把自己的身体与心灵分开,让心灵去感受这世间的所有美好,目之所及,耳之所闻,亦或是嗅到,触到,都能带来感动。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保持着作为人的高贵与自尊。
言归正传,10月19日,是十几天前的一个与今日格外相似的午后,同样洁白的云点缀在蓝色的天幕中,我记得眼前一排排的行道树把来自天空的金色光幕分割成一道道光柱,落在它们脚下,铺排成斑驳的光影,我能看见不远处小区里与楼比高的香樟树,粗壮的枝干很好的隐藏在叶的阴影里。我坐在星巴克门口的小椅上,刚好能享受到这一切,一阵风带来的,不仅有阳光的香气,还有人类活动的气息。
我能看见面前蜂巢式的老旧白楼,安静的矗立在阳光下,似乎还承载着这个城市七八十年代的记忆,却也与繁华的现代街区显得格格不入。
现代与古老的碰撞往往给人带来一种对过往的思索,那至今屹立于此的种种,是人们于历史中走过的痕迹。
有些已逝的感情仅存于记忆中,与记忆相混淆。
古老的事物总会让我感到踏实。
于是我在备忘录中写到,“五十年后,我还能看见今天的阳光吗?”诚然,五十年后的阳光和昨日之阳光并不会有什么两样,而昨日那段记忆所承载的,某种瞬间的感情悸动,可能也会在见到同样的事物后再度泛起,恍如时间未变。
昨日与今日,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活在一段一段的岁月中,生命如此往复。
(夜光丶于2019.11.6修改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