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位著名画马大师艺术比较研究
我们探讨一下徐悲鸿,黄胄,刘勃舒,北鸿四位画马大师的艺术风格。
徐悲鸿先生将中国画传统的意象造型,意境追求以及工具、材料、技法同西画的素描理念、焦点透视、解剖关系等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将马的君子之风,高贵气质以及昂昂千里披靡之势完美的呈现出来,开创了写意画马“中西合璧”的先河。
黄胄先生笔下的马近乎纯粹的写实造型。无论是头、颈、胸、腹、臀,四肢等结构比例一如生马。因此黄胄先生的马作,生活气息浓厚,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勃舒先生在坚持写实马的同时,进行了局部的变形。
1.马的头部变形
勃舒先生认为马的头部脑门宜窄,窄则显得精神。在此理念下,勃舒先生有意识的缩窄了脑门儿,使马头由正常形态逐渐变形为“狭长”的头形。
2.蹄部弯曲结构的重组(实际包括了前后肢的下节末端,系部,冠部,蹄部)
这种蹄部角度的改变,强化了蹄部的视觉效果,同时增强了奔马肢体的紧张程度,提升了观赏性。
徐悲鸿先生重视素描,我们从其写生与创作中,就可以得到强烈的感受。悲鸿先生在写生中强调马体结构的体面关系。头部,肩胸部,四肢,臀部等体面掐的很紧。正是强调了体面关系,其马作一改数千年马画作品平涂,平板的风格。悲鸿先生往往将颌部,颈部,肩胸侧部,腹部,臀侧部等部位进行渲染,留出额鼻,肩胸端面,腹臀结合部留为空白,当这种明暗关系强烈的马作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时,立刻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黄胄先生善于将写生与创作的风格有机的融为一体。一方面注重以简约的明暗表现马的体面结构,另一方面更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单线、双线、多线、曲线、硬笔、软笔,尽情的展现出骏马的身影,姿态的丰富性,神态的生动性,先生的作品是一幕幕生活生活场景的转移,毫无传统的老路感,这就是黄胄先生马作的魅力所在
刘勃舒先生善以简练的线条传达出丰富的形神,无论是脉脉含情的骒马,仰首扭项的驹马,还是顾盼生姿的双马,虽然马的局部结构进行了高度概括,但并不影响作品的完整性。群马的作品更反映出了勃舒老师对马体结构的熟谙。《山雨欲图》、《疾驰图》,极简的笔法就将群马或因风集聚或呼啸而过的状态展现的淋漓尽致。有人这样赞颂北鸿大师:
北鸿画马如飞龙,脚踏日月踢金星。楚汉印象融中西,中华画马第一名!
北鸿大师开创中国楚汉印象派诗书画,在汉画石像金石隶与西方印象派画风突变,在绘画中运用从胸中涌动的笔墨的情绪、情感,他的马以精神浪潮紧追意念,促使每一笔的趋势,每一块墨的流动,都像奔腾的江河,一浪追一浪地激发出笔墨的勇敢和力量。大黑大白、大起大落的笔墨组合阵势所营造出来的意向魅力使画面饱满而粗犷。画中的马在画笔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每一匹马都有各自不同的神韵,但是整体又是那么的和谐统一。北鸿大师笔下的马,纵观有千里布阵之势,竖视有直冲霄汉之雄,气势跌宕,顺侧纵放,转换生姿,笔法苍劲。万马嘶鸣,排山倒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