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讲到这里,我们要谈一谈哲学层面的东西了。作为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庸从开篇到现在,讲的都是做法,行为上的做法和心态上的心法。但是,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乃至诸子百家甚至世界上各个思想家,他们的哲学最后都要回到世界观,也就是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物质的本原宇宙的终极是什么,这是所有的哲学都无法忽视和回避的。有的哲学唯物,有的哲学唯心,有的唯识,甚至有的讲心无物二元,但不能不讲。做一个谦谦君子,为什么要成为谦谦君子,谦谦君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这都是必须要讲的,所以,展开中庸,我们看看孔子讲的世界观。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在之前的内容里,孔子反复教导弟子“至诚”,至诚就是儒家的修行,也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讲了那么多如去做,至诚到底是什么呢,就像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一样,,佛家说“不可说”一样,孔子也没有说至诚是什么,但是儒家说了怎么验证它。所以孔子告诉弟子,真正的至诚是永不停息不会休止的,因为不会休止,所以经得起时间的靠捡,经年日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它早晚都会应验。因为可以应验,它就能继续久远流传,因此,随着它的不断应验,很多人就会践行它,留下感悟,让它更加深远和博大精深,成为高明高妙的学问。
所以儒家也好、道家佛家也好,诸子百家经历千年,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今天依然能用它指导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就是因为他经得起时间空间和社会的考验。经不起时间空间考验的,那就是邪教了。同样,儒家弟子做人也是如此,坚持至诚不放弃,天长日久,自然大家承认他,然后能融会贯通,成为真正高明且渊博的圣贤,圣贤也好,圣贤的思想也好,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我们常说厚德载物。儒家认为,我们今天所享受的物质,都是靠我们的品德来承载的。所以,盲目疯狂的追求物质,品德不怎么样的人,早晚都要出问题。所以个人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厚说的是一个人的德行和品格,博说的是一个人的胸怀和胸襟。所以,只有胸襟广博品格高尚的人,才能承得起巨量的财富和名誉。那什么是高明呢?高是一个人的眼界,高瞻远瞩,明是一个人的智慧,睿智而聪慧。
所以之前孔子说真正的君子都是能预知未来的,就算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也应该能通过占卜准确知道天下大事。有这样的眼光和前瞻性的人,天下的财富和名誉,才能随心而取,而且取之有道。因为天下所有的名誉和财富,都包容在胸襟和眼界里。到这个层面的人,我们往往会认为他已经通神了。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悠久。怎么解释悠久呢?一直都这样,持续下去,深渊而没有穷尽。我们知道孔子曾经师从老子,道家是人通过这些标准而成为神,所以孔子也按照老师说的来衍生,说至诚如神。怎么至诚呢?那就是博厚、高明和悠久。这三点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我们看,孔子继续来阐释儒家的世界观,而且从世界观来进一步解释宇宙观了。孔子告诉弟子了,博厚就如同大地一样,是大地的品格。几套房子算什么,富可敌国算什么,这些东西不都在大地上承载吗?你的财富有脚下的大地承载的多吗?你的胸怀有大地那么坦荡吗?博厚是大地的品格,高明是天的品格,为什么是高明配天呢?大家不妨看看道家的“五岳真形图”,这是几千年前的东西,传闻是老子在三十三天顶上俯瞰大地画出来的,听起来很玄也很科幻是吗?但是我们拿出五岳真形图来看,山川、河流、道路、山洞、建筑都在上面,这是引导道士进山采药修行用的,而今天我们通过卫星测绘五岳的等高线等深线地图时,惊讶地发现,五岳真形图与其基本一致,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高瞻远瞩要如同天,世间万事万物了然于心,这才是高明。什么是悠久呢?古人已经有时空概念了,知道在三维的世界里还有个看不到的时间线,博厚、高明是空间概念,悠久是世间概念。未来为悠,所以我们说悠远,过去是久,所以我们说很久以前,时间这东西,过去到未来都是无边无际的。你看古人的智慧多深远。所以孔子告诉弟子,做到了博厚、高明、悠远,就算你不打广告,不展示自己,在你不经意的举止言谈间,已经足够让你名扬四海了,想要什么,不用刻意去做,起心动念之时,已经顺理成章的改变了,不用刻意去扭转和改变,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地实现了。这就是风水命理上说的“心想事成、境随心转”,做到这样的人,恐怕我们已经要换个视角仰视了吧。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来,我们继续看。孔子他老人家越讲越深刻了。什么是自然规律和宇宙的规律呢?什么是天地之道呢,虽然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佛家说“不可说”,但是作为很落地的儒家可说了哦,孔子用一句话就说尽了。“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为物不二,只有唯一的路径和规律,只有唯一的变化方法和趋势,只有这么个一,仅此而已。但仅仅这个一,就已经让我们探究了几千年,还觉得深不可测。我们今天的科学家还在追求宇宙的终极,围观到了中微子,到了量子,宏观到了宇宙的百亿光年,还没穷尽,还没找到结果。
会有结果吗?永远都不会了,因为古人早就看透了,所以佛家才说空,日月星辰不就在宇宙这个虚空里面放着吗;所以道家说无,微观不断分,永远分不出物质最基本最小的构成,这就是无。世界本就虚无,这就是唯一的规律。所以何必穷其一生沽名钓誉争名逐利断送自己的一生呢?还不如静下心来做好自己而已。看到了吗?谁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呢?儒家说到底,还是出世间的学问,不是入世的,最终还是回到了佛家道家的出世。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你看,孔子说的可能比佛家两家更落地一些,更简明一些。世界和宇宙的终极是什么呢?博、厚、高、明、悠、久。什么是博呢?世界上的物质我们永远发现不完,没有穷尽,这是博;什么是厚呢?构成物质的结构也永远微观不完,永远可分,这是厚;什么是高呢?抬头看天,云层之上的宇宙,百亿光年也不是尽头,所谓的宇宙边界,外面还有东西,这是科学证明了的;什么是明呢?我们拆开看,日月,宇宙星辰永远有序运转,永远按照它固有的规律延续,没有尽头,从不懈怠和改变,这就是明;
什么是悠和久呢?星体从形成到毁灭,再形成再毁灭,宇宙从形成到现在,到未来宇宙毁灭,再形成,时间概念上永远没有开始和结束,所有的开始和结束都是相对的,这就是天地之道。世界那么大,我们何必为眼前的事情自寻烦恼呢?放在宇宙之上,我们的烦恼不过是尘埃和过眼云烟,开心点吧。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一葫堂主想告诉各位朋友,以上(包括以后)对中庸的解读,是站在职场人的角度来看的,与传统经典解读出入会很大,还请见谅。
以上文字内容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撤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