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说过,“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如果我们能褪去一切外加的东西,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这句话非常正确。把自己的肉体照顾好,心灵安抚好,这就足够了。
道理懂的很多,也去尝试做了。可是,即便这样,我们未必能够时刻保持清醒。很多时候会不由自主的陷入一个个小环境和小剧场里,自顾自生气、伤心、介怀。
拿我自己来说,7月到9月,我休息了整整三个月,开始重新去读书、思考、写作,自以为心灵成熟了一些,也刷新了思维方式,就等着恢复工作时,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并且很有信心能做好。
刚开始一切正常,时间久了,掉入工作环境中越陷越深,我们的眼睛就只能关注这巴掌大的地方了。被搅入人情世故、职场角逐中,我自觉难以分神跳出来,难以站在空地的高处去审视自己的生活。虽然时常告诉自己保持清醒,但是大脑仍控制不住的去回忆今天发生的事情、对话、氛围、情绪,然后开始生气、不甘、厌烦,但最后往往会苛责自己的表现。
自此我才明白,思维刷新获得的那点小开悟,根本不是智慧。那些人生真理、醒世恒言,90%的人都能“看到”,60%的人能够真正“知道”,而只有少于5%的人能够“做到”。我啊,只不过是“知道”了一点而已。“能够做到”才是智慧。
那如何能够实现“做到”呢?其实最笨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最快的方法。那就是去大量的实践、练习,在重复性的训练中一点点提升,由量变产生质变。没有什么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凡事都需要过程。
拿人际关系来说,人类90%的不快乐都来自与他人的交往。作为成年人,每天接触最多的不是父母朋友,而是同事和领导。如何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呢?我读《被讨厌的勇气》时,get到一个有用的思维方式:学会“课题分离”,也就是说我们只需关注自己,不为满足他人期待,同时也不去干涉他人。然后要有“社会共同体”的概念,要考虑我能给别人什么,在共同体中完成他者贡献,找到自己的位置,体会到自己有用有价值,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
我当时读到这两条的时候,觉得好简单。那我就做好自己分内工作,待人和气,不过度掺和别人的事,专心于自己的成长和收获,适时的帮助他人,让别人看到我的价值,不就可以了吗?这还不简单吗?不就是少说话,认真工作,乐于助人吗?我可以。
可是真到了职场里面,我就不可以了。在团队里,我们经常要互相配合去共同完成一份工作。你必须要和同事大量深入且持续的沟通一个项目,这就做不到少说话。在职责分配上也容易产生分歧,你觉得是他的工作职责,他却觉得你应该去做,或者说,就故意把包袱甩给你。接下这个包袱呢,觉得自己被欺负了,不甘心,同时又担心以后还会有类似的事情。拒绝呢,又害怕同事记仇,以后再沟通工作会不顺利,怎么办呢?
情绪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你既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做,又得学会跳出这紧张局面,以旁观者的姿态客观的分析事情。然后,告诉自己应该把重心专注于高效的解决问题,寻找“痛点”。最后,抛开自己的情绪,针对具体问题,直击要害,一举拿下。
我们常说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指那些嘴上各种大道理,频出金句,擅于写作和演讲的人,而要去看这个人的价值观,他所做的事情,他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心态。和读书一样,如果只是浏览了文字,而不去深入的思考、执行,转变成自己的营养和骨血,那么书籍就只是娱乐消遣的方式,并不能刷新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你的生活,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知道”没有什么可骄傲的,“能够做到”才是真正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