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中国范式教育出来的学生一定记得一个教科书里的故事:一个苹果掉了下来砸到一个人的头上,但是这个人没有抱怨这个苹果给他带来的疼痛,而是因为这件事弄出来一个理论:万有引力。这人就是牛顿。虽然后来很多人认为这事有点夸夸其谈,还有很多好事者也去求证此事是否为真。从今天来看,说心里话这件事是否为真并不重要,而我是想知道为什么同样是苹果砸到头上,而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抱怨自己运气不好,而唯独牛顿这人可以探究出“万有引力”!难道真的我们要比牛顿笨一些不成?
如果要说智商,我们还真的比过那些科学家。但是我看过几个被称为跨世纪的天才的传记,他们总有些相似的地方,最大的相似点便是:总是要问为什么?是啊!为什么?当年就是这个为什么,也害死了很多人,比如苏格拉底、哥白尼……
而如今我们习惯了大大小小的屏幕包围的科技社会,有人说以后最宝贵的资源是“注意力”,因为人的注意力总是一个恒定的资源,就像一天终究只有24小时一般。而你身边的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屏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吸引你的注意力,比如广告、种草的小玩意儿、APP、游戏……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习惯了被告诉!这和我们范式教育的填鸭式教育一样,但是我们以前深恶痛绝,等到学业结束后,甚至有些学生还有比较极端的“烧书”仪式!为什么?因为我们不喜欢,但又不得已,而我们身边屏幕里的东西就像毒品一样,让我们上瘾,所以我们不断被吸引。是不是觉得这就是一种恶性的循环,从表面上看是的,因为这是商业行为,吸引你然后诱导你消费的小把戏,只要走进社会的人都是“商业行为”的帮凶!但是不要误会我要讽刺这些行为,我只想讨论的是:我们习惯了被告知,我们的注意力在不断地被动吸引,但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多余的注意力去干一些其他的事情,那么这便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教育让我们习惯了“知道”,商业夺取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那么“求知”怎么办?
如果,我是说如果,如今科技没有爆发到吸引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人的认知能力是否可以提高?答案是:很难!因为牛顿那个时代,就只有一个牛顿!你要说他运气好,那么运气好的似乎挺多的:伽利略、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些脑子很活的人怎么解释?只是因为他们喜欢问为什么?不!那时一种思维宽度,因为他意识到他看到东西的原理和其他人认知的原理有差异、有矛盾!所以为了证明别人是错的,亦或者证明自己是错的,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事,这便是“求知”的动力,或许是也或许不是,其实不重要!关键是你是否产生了怀疑和矛盾,而你师傅要将这个矛盾解决掉,所以才有了动机。
有些心理学家说,很多人的基础动机是欲望。我认可这点,但是同时否定这点。如果真的所有人的出发动机都是欲望,而这些欲望中却没有一个比较新的词汇“求知欲”而是最基本的生存欲望,那么文明不可能发展。但心理学家解决的是普遍现象,而“现象”这个词的本身就是研究大概率事件的。但就如同我刚才说那般所有能改变历史的存在都小概率事件和比较特别的人。
我不是提倡特立独行的人,因为那样会不容易找到朋友。但是我提倡思维有自己建树的人。因为这本身就代表着这个人“存在”的意义。如果一个人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么结果只会“淹没”在大多数人里。而特殊不可能说全搞行为艺术,因为指导一个人行为的首先是一个人的思维也就是意识形态。而就是这样特殊而不可复制的意识形态,导致了一个人是“存在”而“唯一”的。别人无法取代你,同时你无法成为别人。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建立在我们到底在想什么,想做什么,不是用所有的时间注意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屏幕,但这本身在我们这个年代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牛顿那个年代,一个可以将问题刨根问底地研究的人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如今我们还被这个时代牵着鼻子走,想来这或许就是一种“无声的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