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神奇的人物,主要是他著有《老子》一书。然而,老子曾经说过:“言者不如知者默。”老子本来是不打算著书立说的,所以留下《老子》(或称《道德经》)都是被迫的。
传说老子准备骑青牛出函谷西度流沙,可是在函谷关遇到了关吏尹喜。老子要走,没有人要留,可是要命的是他没有关牒。这关牒相当于护照或者身份证,这肯定不能放过去。检查关牒的人员报告尹喜,有这么一位白胡子老人准备过关,可是啥也没有。这尹喜就说了:“这位老人家,你啥啥都没有你说咋弄吧?要不你给个红包也行哪。”
可惜的是,这位生而白首的老人家,骑着一条牛,连马都买不起,哪有余财送红包。于是,一筹莫展。好在他已经白头了,否则说不定会急得和伍子胥一样一夜白头。尹喜看老子为难的样子,于是说:“老人家,看样子你也是有道法之人,要不你传道于我吧?”
老子无奈,只好传道。尹喜称记性不好,于是老子写下了凡五千文的《老子》一书,才得以继续西行。至于老子最后究竟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是否去西天取经?或者去传道?现在能够知道的只是,老子走了,留下了《老子》。
《老子》以文字面世以后,其思想迅速被吸收和传播,有了倪子、孙子、庄子等人物。老子也因此被尊为道家的鼻祖,宗师,教主。在中国文化史上,在秦汉以前,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才逐渐形成儒、释、道三家统治的局面。由此可见,道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之大,可谓受到社会各阶层的信奉和追捧。
尤其是历代的统治阶级,都讲究“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黄老”即指黄帝和老子之学,即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就是说,表面上宣扬孔孟之道儒家文化,但骨子里面还得是黄老。这这里,你就可以窥见老子和《老子》的伟大。
老子以后,研究《老子》的人非常多,因此《老子》被尊为《道德经》。对,后来《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经》。确实,道家思想也离不开后人的传扬和阐发。尽管,《老子》五千文的每一句都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大才去布道弘旨,甚至需要统治阶级或者干脆说是封建帝王的支持。
就历史上的帝王而言,西汉的文帝对道家思想的研究是颇深的,不但因此继承了皇位,还因此稳固了江山。其实,更早的张良、陈平也是学道家的,稍后一些的诸葛亮亦然。到唐朝,道教成为不是国教的国教,唐朝历代的帝王、嫔妃都要像佛教的受戒一样,去受符箓。到了宋朝,许多皇帝还给自己加上道号。
不知道老子知道自己的学说在后世被如此传扬和推崇,会不会后悔。如果老子提前找到一个有能力的传人,还会不会执意西行,去西度流沙?老子的西行,不要说日记笔记或者漫记,就连只言片语都没有留下来。这么一看,那个关吏尹喜,确实为中国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而据《神仙传》上说,尹喜在老子到来之前,看到了“紫气东来”,知道必有圣人前来, 所以锚定了老子这位老人家。尹喜能通晓望气之术,看来也非凡人哪。
非凡之人,行非常之事。老子白首青牛出函谷,尹喜见紫气而索雄文。哈哈,皆可浮一大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