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任性”这个选题。
之所以不想写,是因为我对会有哪些东西被写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觉得要么是经历过什么然后发现自己无法做到完全任性,要么就是压抑过什么然后鼓励任性就像蔡康永说的那样“为自己活一次”。
我觉得这些都对,也都不全对,是因为讨论的时候有预设背景、有成立前提。
于我而言,第一本能理应是支持任性,如果我面对的是我生活里的一些老头儿老太七大姑八大姨和被他们压得喘不过气的同龄人,如果是因为压抑自我而觉得生活过不去,我一定会说要学会任性。
但我觉得今天的场合可以谈论点别的,反本能地站在任性对立面的东西。
人生难免会遇到困境,难免会遇到困惑或迷茫。也只有这个时候会需要别人给到建议:你需要任性or其他。
前几天听了一本书是《人生十二法则》。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美国正向思考思潮泛滥成灾。
这本书的底层逻辑:人生在世是痛苦的,文化太过多元也可能会带来混乱。人不是生而自由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反直觉,尤其是作为一个90后?
很多人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文化是多元的,人生来是自由的。这种观念起于美国的正向思考思潮。
另一本书《失控的正向思考》里,描述了正向思考曾经在一段时间里给美国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它的流行从最开始由于医学的欠发达,成为精神疗法。后来随着医学的发展被摒弃,慢慢在20世纪成为致富经,乃至到21世纪泛滥成灾。
07年前到处都是好消息,后来美国经历了次贷危机,巨大的失业潮和经济问题给了正向思考的鼓吹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幻灭感,社会焦虑不断蔓延,精神疾病变得像感冒一样流行。
于是社会彼德森法则出现了。
彼德森认为正向思考的问题在于,只强调人只要专注于快乐的结果,而不去考虑潜藏的危险。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是非常反本能的,就像开车的时候得随时准备踩刹车一样。
这种简单朴素的观点并没有什么新意,甚至看起来有点“红”,但是在当时的美国,这样的话已经没有人愿意说了。
人对世界的基本感受是秩序和混乱。秩序是已知,会让你感觉世界是安全的,生活是稳定的;混来来自意外,比如突然的失业、伴侣出轨,甚至是你在聚会上讲了个笑话结果换来的是尴尬地沉默。
人类一直都努力在混乱中建立意义,塑造秩序。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在存在混乱和不确定的世界里生存呢?
任性与否,跳出故事背景,答案只有自己能给,因为只有自己能对自己负责。
网友评论